曾鵬華
【摘要】本文主要從有效教學的角度,探討了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策略問題。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選擇學習策略,使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能達到和諧統一,獲得最佳的課堂效益。
【關鍵詞】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 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23-02
數學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興趣,樹立信心,培養鉆研精神,同時提高數學表達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然而,我們也發現,在有些課堂上出現了急功近利、形式主義的不良傾向。存在著重合作學習輕獨立思考、或是重獨立思考而輕合作學習的現象,這都是不可取的。其實,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應該是一個縱橫交織的共同體,它們互相依賴,缺一不可。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和根基,合作學習是獨立學習的延伸和補充,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思考和合作,提高學習效益,我們應追求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和諧統一。現結合課堂教學,談談這兩者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思而不合——從盲目走向理性
現在的課堂,廣泛地運用了合作學習這種形式,其實感覺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存在不顧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而盲目地去追求合作學習這種外在形式的情況。原因是老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過分追求小組學習的形式,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學習并非是學生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一般來說,遇到那些內容比較淺顯易懂、規律容易找、動手操作簡單等內容,學生能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和以往的知識基礎就能夠自主解決的,就沒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而是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說、自主發現規律和結論。而如果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再安排小組合作,勢必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削弱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就不必要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只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觸摸自己帶過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完全能夠自己得出結論。如采用小組合作,反而不能發揮所有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不能充分地通過觀察和思索得出結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精選那些有價值進行小組合作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合作,而不要單純為了合作而合作,應從盲目的合作走向理性的合作。
二、先思再合——從形式走向實質
教師在教學中選擇了討論的內容后,不要急于馬上讓學生合作討論,因為無論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學習,都必須要以學生扎扎實實的獨立思考為基礎。在學生沒有充分思考、理解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的分析理解還不夠深入,思考還不到位,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少數優等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其他同學只是看客或聽眾,看似熱鬧,實則低效。真正的合作學習應是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人人要貢獻自己的想法或做出評價,既是老師又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在合作學習之前,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再帶著自己的觀點或觀點雛形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才會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通過別人的觀點來修正自己的觀點,達到認知的重建,促進更深層次的思維,從形式上的合作走向實質性的合作。
例如,在學生學會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加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題目后,讓學生嘗試用各種方法計算35+48。在這里,老師為每個學生安排了“創造”的機會,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思維方法,自主嘗試解決新問題,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煥發主體意識,變傳統的被動、消極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再組織小組合作研究討論,通過交流得到了種種計算35+48的算法,這樣讓他們在合作的過程中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養成與別人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合中有思——從低效走向高效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并不只是單純的交流討論,聽取別人的意見觀點,還要在這個過程中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思考評價別人的意見是否合理,思考如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建立最終的認知結構,還要思考如何融合小組的集體意見進行全班的交流。合作學習是一個交往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獨立思考則是一個自主的過程,是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寓獨立思考于合作過程中,可以避免人云亦云,取代獨創,使“存異”與“求同”結合,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使合作學習從低效走向高效。
為了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主動積極的思考,首先,要給小組留有充裕的陳述交流討論時間。一個小組內,學生的能力必然有大小,學生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必會有差別,交流表達的欲望和膽量也有不同,如何協調同一小組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呢?除了上面所說在合作學習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外,還應在學生合作探究時建立評價機制,鼓勵所有成員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要求人人都要說,可以讓學困生先說,把他們“逼”上獨立思考的“梁山”,讓他們都“動”起來、“活”起來,變被動為主動,杜絕學生“等”、“靠”等不良習慣。其次,交流時還要求學生注意傾聽和思考判斷別人的意見,要對別人的發言進行消化、吸收,在多樣化的答案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完善自己的認識,很好地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最后還要綜合和總結小組的意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在全班進行交流。這個小組代言人可以輪換,有的學生即使他在組內討論時未來得及思考,他也必須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也要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它最大的教學效益。
四、合后再思——從淺表走向深度
當各小組在全班交流完以后,并不代表學生獨立思考之旅已經結束,此時教師應組織學生對全班已有的各種意見自覺進行比較、歸納、概括,進行相互評價,允許學生的肯定、批判、質疑和釋疑。在這種評價中去偽存真,發現新的思路、方法,得出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策略。這個過程主要是讓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自己歸納小結,教師只作點撥引導,不把某一種方法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和適合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在合作學習完以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但還不夠,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還要看他們能否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思維方法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達到舉一反三的程度。不然所學的知識也是膚淺的、沒有內化的知識。因此教師應精心選擇和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性、綜合性、應用拓展性的練習,讓學生思考如何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促進知識的深層理解和更好的運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思考中練習,在練習中思考,進一步促進知識的內化。
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學習方法、學習收獲進行評估,對學習的成功與不足進行分析。如在課的總結階段可以這樣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學會了什么?)這節課你覺得誰的學習表現好?為什么?這節課學習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難?你是怎么解決的?再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教師可讓學生反思: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的系統反思,促進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推動自我發展機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隨著自身的學習活動的常規化而逐漸自動化,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反思能力。另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寫數學日記,將自己對問題的全面認識付諸筆端,經歷從說到寫的飛躍,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思維水平由淺往深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盡量放手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正確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之間的關系,讓兩者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使學生能在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直至豁然開朗,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使數學學習成為在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及合作性的參與下,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靳玉樂主編《合作學習》。
[2]《小學教學參考》:2010年第2期《讓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3]小學數學教學網:《“瞻前”“顧后”話“討論”》、《合作時機──從信手拈來到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