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謠
摘 要: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為民族團結、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對發展和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構建和諧的民族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雖有一定發展,但基礎教育落后,公共衛生資源不足,農村低保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等問題還很突出,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比較明顯。推進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迫在眉睫。
關鍵詞: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三條道路
1.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
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應該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從全國角度來講,要進一步擴大對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實現民族地區和中部、東部較發達地區的基本平衡,縮小它們之間的差距。第二,民族地區內部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里的“均等化”不是絕對的平均,而是承認客觀差異前提下的一種均等化狀態。第三,在眾多的基本公共服務中,應該允許結構性的不均衡,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就目前而言,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基礎教育、社會保障、交通道路建設是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其他方面則是次一級的基本公共服務。第四,均等化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和固定化的,需要持續地投入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的初始投入和供給很重要,但后期的運營管理和繼續投入更為重要。
2.安東尼·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理論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理論強調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平衡、權利與責任的平衡,主張建立新的契約關系,形成國家、社會、個人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他認為要把有限的國家干預和有限的市場調節相結合,主張國家、社會與個人共同承擔責任。他還認為除公民個人和政府以外的其他機構也應該為社會福利做出貢獻。政府在提供社會保障的過程中,要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將效率和公平有機結合起來。
3.“第三條道路”理論對實現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啟示
(1)國家應在實現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承擔主要責任。第一,推進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堅持政策傾斜的原則。政府應當采取相關的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區域傾向性政策,實現區域間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第二,要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政府對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財政投入力度,規范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進一步加大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來彌補民族地區的財政資金缺口,提高其人均財政收入水平及其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第三,建立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機制。政府必須加大力度破解民族地區城鄉發展的二元格局,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第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依據,結合國家關于西部大開發的相關政策,聯系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實際,圍繞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領域,形成較為完善的、規范性的基本公共服務法律法規體系。將地方各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內的職責法定化,為縮小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提供法制保障。
(2)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建立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參與模式。第一,政府應鼓勵多方投資,建立多元投資模式。完善市場機制,利用市場調節這一無形的手作為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好多元投資渠道。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所以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完善市場的建設體系,優化市場經濟運行的環境,合理打造“雙引擎”。第二,政府要廣泛調動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到推進基本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進一步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促使更多的非政府組織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進而建立一個“成本低廉、運作高效、覆蓋廣泛”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民族地區只有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參與模式,實現供給服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才能降低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全功,程 蹊.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涵義、現狀及水平的衡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
[2]劉亞孔,張霄艷.第三條道路理論對我國醫療救助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4(12).
(作者單位:撫順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