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燦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對于人才培養質量和經濟利益共同發展的契合點,在人力資源市場上,企業是人才需求方,學校是人才供給方,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學校的人才培養要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適應。[1] 下文中,筆者就如何打造“校企”合作與共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校企合作;企中校;校中企;口腔工藝技術
在高校企業合作大潮流中,高等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重要性尤為突出,其中,口腔工藝技術作為口腔醫學的輔助補充專業,對工藝加工的高精技術和流程管理極其依賴,以往甩開企業的院校很難開展完整完善的工藝流程教育,因此,學生也難以吸取到完整的技術知識。義齒加工企業接收到這批學生,先要被迫進行嚴密的崗前培訓工作,查漏補缺。學生就業后工作情況調查顯示,這批學生對企業的適應以及企業對學生的適應都倍感吃力。構建合適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僅可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率,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校和企業的綜合軟實力,以下本文就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口腔工藝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探討。
1.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校與企之間一紙合同式簡單合作模式)
這類校企合作處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階段早期。在時間、空間上學校與企分界清晰,院校負責學生的早期基礎教育,后期教育院校以實習的名義將學生甩手企業,學生的各項教育均由企業完全接管。這一合作模式存在嚴重缺陷,院校只能依靠合同效應約束企業,完全無法掌控學生后期教育。企業往往以經濟效益為重,教學為輔,長期師資缺失,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學生就業后因流失率高,企業也為此付出慘痛代價。院校專業持續性發展受阻,被迫廢止合同,或進一步深入改革。
2.中層次的校企合作(企中校)
企業中校園的開設,使得校企合作上了一個新臺階。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口腔工藝技術專業與惠州鯤鵬義齒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在企業中開設校園,院校派遣部分師資力量深入企業主導教學,再結合企業技能型人才兼顧實踐,并充分利用企業硬件設備,學生的后期教育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在這里,這樣的文化環境兼顧了校園及企業的特征,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更流暢,企業在技能人才的使用方面更順手。學生核心職業技能水平提高,就業競爭力大大增強,流失率低,院校從而受益。
但這些受益對于院系全體學生師資來講相對比較片面,僅雙方派遣師資和進入實習期學生受益較大。我校口腔工藝技術專業正在摸索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希望能讓高中低年級全專業學生、全專業師資、院系及企業更大范圍地受益。
3.深層次的校企合作(企中校、校中企)
院校走向企業的同時,歡迎企業深入校園,校企文化水乳交融形成共建。我校在現行政策法規的大框架下,正確引導口腔義齒加工企業進入校園。2015年,鯤鵬義齒數字化中心在我院成立,一系列專業獎學金、助學金的設立,讓學生入校一開始就受到校園文化及企業文化的雙向引導,大幅度提高學生專業學習興趣與熱情。隨著雙方更深入的合作、師資的交融、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更為合理,多項合作科研項目直接受益。同時師資及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全面提高,受到師生、院校及企業三方的一致肯定。
但因目前雙方合作時間較短,校企雙方的文化、制度、人才培養方案方面正在磨合。目前院校與企業已統一思想認識,創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接下來將拓寬合作領域,創建考評標準,促進校企深度合作規范有序;同時校企雙方樹立科研觀念,拓展校企合作科研課題;充分保障現行校企深度合作模式長效運行。
校企合作應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定、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要切實解決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諸如教育理念、政策法規、運行機制、效益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創新合作模式,拓寬合作領域,建立合作長效機制,促進校企合作規范有序地進行。[2]只有這樣,院校與企業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才能得以融合,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全能型人才。從而達到均衡人才的供給與需求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宋繼紅.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探索和實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8).
[2]李智慧.解放思想,以多種形式實施校企合作[J].職業2014(17):75—76.
(作者單位: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