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松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從而更加重視科學學科的學習,因此小學科學教師任重而道遠,其肩負著提高小學生科學能力及培養科學人才的重任。以多年教學經驗,基于“關鍵學習活動”談一談小學科學的有效教學,并提出幾個觀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關鍵學習活動;先學后教
小學科學學科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有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并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會運用科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所謂關鍵教學活動,就是指利用一些科學教學的活動設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達到教學目的。具體如下:
一、利用關鍵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生活是教學的基礎,只有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學成效。因此我校實施了小學科學關鍵學習活動,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蝸牛》的學習活動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組織學生自己尋找蝸牛,而不是由教師提前準備,在尋找蝸牛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能總結出蝸牛的生活特點和環境,學生會發現蝸牛喜歡在潮濕和陰涼的環境下生存,細心的學生也會發現在一些有破損的葉子或很鮮嫩的葉子上很容易發現蝸牛的蹤跡,這個發現、尋找的過程會極大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蝸牛的了解和探究欲望,對接下來的學習也非常有利。
在學生興致飽滿時,要趁熱打鐵,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布各小組任務,對蝸牛進行下一步研究,安排A組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身體構造,并記錄觀察總結;B組學生用尺子測量蝸牛的大小,用秤來稱一稱蝸牛的重量并記錄數據,總之,孩子們親眼看到的、親身體驗的要比書本學到的深刻得多,也比較容易記憶。以這樣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關鍵學習活動使理論實踐合為一體
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階梯,我們要在學習活動的基礎上加大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做中學”,以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在研究蝸牛的運動方式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舊光盤、鉛筆、膠片、鐵絲等材料,通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蝸牛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的運動場,并讓學生觀察蝸牛在“運動場”中的表現。活動氣氛頓時高漲起來:有的學習小組為蝸牛設計了賽跑比賽,有的小組訓練蝸牛走鋼絲,還有的學生指揮蝸牛爬竿等等,這個活動讓學生玩興大發,并不忘在活動中記錄自己的收獲,活動結束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描述自己觀察蝸牛的運動結果,并總結出蝸牛是用腹足做波浪狀爬行的,在爬行過程中還會有粘液留下的痕跡等等。于是,我還以同樣的形式對蚯蚓、螞蟻和金魚等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活動,設置一定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在玩中理解生命的奇妙。顯而易見,這種活動方式比教師的口述性教學要高明得多,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而然成倍增長了。
三、關鍵學習活動中的“先學后教”方案
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都是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師通過演示,講述使學生獲得知識。而我們所實施的“關鍵學習活動”則是給予學生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以教師提出的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接觸新的教學內容時自主學習和總結知識,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新穎、效率高的教學活動。
如,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學習中,教師為學生準備好食鹽、沙子和兩杯水。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老師這里有一堆沙子,一堆食鹽,老師分別把他們倒入兩杯水中,同學們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發生?”這時要注意的是,無論學生說出什么樣的想法,都不要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學生帶著食鹽和沙子化與不化的疑問,自己進行試驗,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觀察水杯中沙子和食鹽的變化,并把現象記錄下來。這樣的實驗目的更加明確,學習效果更加高效。然后在學生記錄觀察現象時,教師再適時提出問題:“再發給你一個攪拌棒,攪拌一下水杯中的水,看看又會發生什么?”同樣引導學生先進行猜測,再動手實驗,并討論總結。這樣使學生在問題和好奇心的引領下,達到試驗和學習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實驗和沒有頭緒的學習,這樣的活動設計以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為背景,通過聚焦問題使活動更具實質性,方向明確,提倡“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并實現了創新教學。
總之,基于小學科學關鍵學習活動的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進取精神。在科學知識學習過程中,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習動力,為學生以后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學習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鄭淑瑾.耳聞目見做觀察:小學科學觀察活動的研究[J].教育界,2014(19).
新課程學習·上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