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群
摘 要:小學生對于空間概念的學習屬于初步認知階段,在對小學階段的“方向與位置”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將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直觀的方向與位置。這就要求教師在“方向與位置”的教學中,不斷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象思維,積極引導學生用空間想象的思維去認識“方向與位置”,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方向與位置;數學教學;空間觀念
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擴大他們想象力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方向與位置”教學的目標之一。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把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這足以說明讓學生在小學建立空間觀念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學生應該擁有的基本數學素質之一。教師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方向與位置意識,拓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樹立認真學習的態度。
一、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源于生活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遇到數學問題。低年級學生由于生活經歷較少,因此接觸的都是最簡單的數學應用實例。例如,在“東南西北”辨別方向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情景,觀察自己家的房屋所在的方向和在校園中自己所站的方向等,讓學生能夠逐漸學會辨別“東南西北”方向。教師在方向與位置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用以下情景進行導入:
師:同學們,放暑假的時候有沒有與父母一起出去旅游?(有)師:當你們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旅游時,你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生:不知道景點、旅店和我們自己具體在什么位置。師:那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困難呢?生:向別人打聽,看當地地圖或者上網進行查詢。師:同學們都很聰明,這些方式都可以利用,特別是利用查詢地圖的方式,這樣既簡單又方便。但在這之前我們應該學會看地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辨別位置和方向,學習如何在地圖上找到明確的目的地。
二、通過觀察和實踐,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普遍較低,如果他們想要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經驗,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身實踐。親身實踐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探索欲望。親身實踐是學生通過眼、手、腦等多種器官協調配合工作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因此,在學習立體圖形時,應該讓學生自己準備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和球體,運用摸、看、畫、說、比等方式認識這些立體圖形的形狀和性質。在學習平面圖形時,應該讓學生自己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實物,讓學生按照這些圖形的模樣畫在紙上,幫助他們認識這些平面圖形,然后教給他們這些圖形的性質。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運用剪紙的方法教學生認識平面圖形。學生在親身實踐后,就會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有更深刻的認識,這就為他們建立空間思維奠定了基礎。
聯想和觀察是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事物進行全面、細致、有序的觀察,為學生創設實際場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學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后,可以給學生出一道題,讓學生為學校設計一個操場,并計算操場的面積,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后,讓學生為學校設計一個花壇等。
三、通過多媒體教學,強化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課本中的概念和法則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小學生對于這些抽象知識的學習仍有很大困難。如果在“方向與位置”的教學中只是從單一靜止的角度來教學,那么容易使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產生片面性,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但是新鮮有、趣味性的東西能夠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吸引力。根據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一課中,多媒體上會顯示出一個閃爍的亮點,然后用不同顏色向不同方向進行延長,將幻燈片用很慢的速度來回放,讓學生看到無論邊延長還是縮短,角的張開程度都沒有變化。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加輕松容易地理解這節課的內容。
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每位教師在新課標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學生“感知—表象—思維”的認知規律,減輕學生在“方向與位置”一課中的學習壓力。同時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親身實踐,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因此,具體來說,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在親身實踐、充分感知、教師教導和聯系生活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參考文獻:
[1]徐明杰.淺談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J].數學通報,2005.
[2]潘振南.立足“視圖”重視考查“空間觀念”[J].數學教學,2005.
新課程學習·上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