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夢曦
摘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進入校園,對校園生活存在明顯的不適應,對語言接觸有恐懼心理,與同學之間交際很困難。介于此,培養(yǎng)孩子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培養(yǎng)交際能力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也是個人素質(zhì)與能力的要求和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交際特點 模擬場景 營造欲望 培養(yǎng)策略
口語交際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場合,重視口語教學已成為世界各地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勢。因此,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知識與能力形成的最佳階段,如何很好地利用這個階段,全面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責任。
一、口語交際的重要性
春秋戰(zhàn)國,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游說天下,拜六國之印;三國時,諸葛亮獨步東吳,舌戰(zhàn)群儒;當代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各種場合應對自如,無往而不勝,足見口語交際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小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要從心底正確認識口語交際的重要性:
(一)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有強烈交往意識的社會,交往活動是新世紀人最基本、最經(jīng)常的社會實踐活動,口頭語言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際工具,擔負著每個人交際效率高低乃至成敗的重任,顯得更為重要。
(二)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在當今社會對人的素質(zhì)有著更高的要求,特別需要每個人有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以培養(yǎng)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為目標的口語交際教學正順應了這一新時代要求。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是素質(zhì)教育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進行口語交際教學,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出發(fā)點。
(三)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是語文課堂改革的要求。在我們語文教學的實踐中,較多地受到考試形式的導向和制約,往往只重視了書面語言的訓練,而忽略了口頭語言的訓練,重筆頭、輕口頭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尤為突出,這將嚴重制約著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口語交際課因此顯得特別重要。
(四)口語交際能力是人的素質(zhì)和能力的體現(xiàn)。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階段的6年是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特別是語言訓練更是如此,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fā)展最快的階段,具有基礎(chǔ)工程的重要意義。如果在小學時期,語言能力得到很好的開發(fā),那么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將能以此為基礎(chǔ),逐步形成語言能力進一步開發(fā)培養(yǎng)的良性循環(huán)。
二、口語交際的特點
中國現(xiàn)代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指出:善于說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思想、有豐富的知識、有敏銳而細密的思維能力、有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有敏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有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用什么樣的語言是得體的、效果好的、有力量的等,這是善于交際要具備的條件。
那么,口語交際的最主要的特點什么呢?
(一)口語化和大眾化
在運用口語進行交際時,應當盡量避免過多地使用專業(yè)術(shù)語、晦澀難懂的詞匯以及寓意深奧的句子。相聲《文章會》中的“馬大學問”為了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把看書叫“閱閱書”,寫字叫“習習字”,畫畫叫“繪繪畫”,這樣的說法不僅說起來拗口,而且聽上去也別扭,還透著酸腐之氣。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人口普查員問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有配偶嗎?”老太太愣了半天,然后反問:“什么配偶?”普查員只得換種說法:“就是老伴唄。”老太太笑了:“你說老伴不就得了,俺們哪懂得你們文化人說的什么配偶哩!”
這位普查員兩次所說指的是同一個意思,但進入交際過程后,前一種說法因為沒有針對交際對象的年齡及文化程度,所使用的書面語言無法為交際對象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交際障礙。而調(diào)整為第二種說法后,適應了交際對象的需要,使得口語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二)互動性和綜合性
口語交際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一方要根據(jù)另一方的反應作出相應的反應,而且聽者和說者的地位隨著交流的需要在不斷地轉(zhuǎn)化。在這樣的人際互動中,人們學習并完善交際技巧、溝通方式,成功地完成向社會人轉(zhuǎn)換這一過程。良好的口語交際除了注重言語本身的表達,還注重人際禮貌、身份協(xié)調(diào)和跨文化沖突等交際規(guī)則的領(lǐng)會,它是一個綜合了聽覺、視覺、感情、記憶、思維、評價、認識、創(chuàng)造等活動的動態(tài)實踐過程。
有一位青年記者在不了解被訪問者情況的條件下,去采訪一位中年女科學家。
青年記者問這位女科學家:“請問,您畢業(yè)于哪所大學?”
女科學家回答:“對不起,我沒有上過大學,我搞科研全靠自學,我認為這樣也能成才。”
記者一愣,然后說:“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科研題目,請問,您的新課題是什么?”
女科學家皺了皺眉頭,說:“看來您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這個項目的科學研究,目前只是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遠遠沒有成功,所以談不上什么新課題。”
記者一聽很尷尬,企圖轉(zhuǎn)換話題以緩和氣氛,于是問:“您的孩子在哪里上學?”
女科學家說:“我早已決定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自己的事業(yè),因此我一直獨身至今。請原諒,這個問題我不愿多談。好吧,我的工作在等待著我,恕我不奉陪了。”
這位青年記者在交際前沒有全面地了解采訪對象的研究經(jīng)歷、生活狀況,交際時又不善于察言觀色,因此說了一些冒昧不得體的話,導致這次采訪不歡而散。可見,口語交際不僅僅需要具備言語能力,還需要具有綜合素養(yǎng),這關(guān)系到口語交際的成敗。
(三)生動性和靈活性
口語交際的話題十分豐富。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都可以成為交際的話題,交際的內(nèi)容常常會隨著交際雙方的興趣、愛好以及特定的心理情緒、情境氛圍等發(fā)生變化。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兩種人都憑主觀,忽視客觀實際事物的存在。或作講演,則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則夸夸其談的一大篇。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我們隊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風。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
這段話,句子長短參差,整散結(jié)合,節(jié)奏鏗鏘,瑯瑯上口。有層遞、對比、對仗、反復等修辭格,有同義詞、反義詞的對照關(guān)聯(lián),有口頭語、慣用語,也有書面語、文言詞,但都平白如話。這段話所產(chǎn)生的音韻美、修辭美足以使在場的人受到強烈的感染,所以無不叫在場的人拍手稱快。
(四)臨場性和隨機性
在紀曉嵐巧應乾隆的傳說中,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有一次,乾隆皇帝去察看《四庫全書》的編撰情況,適逢紀曉嵐因天氣炎熱打著赤膊在屋里編稿。一聽皇帝駕臨,他來不及穿衣服接駕,慌忙鉆到桌子下面,叫人謊稱不在。過了好一會兒,房內(nèi)鴉雀無聲,紀曉嵐從桌底鉆出,問道:“老頭子走了沒有?”其實乾隆并未離去,聽到這話龍顏大怒,責問紀曉嵐為什么叫“老頭子”?紀曉嵐自知話已無法收回,闖下了大禍,情急之中,他略加思索,隨即說道:“皇上萬壽無疆,謂之‘老,位居萬民之上是為‘頭,人稱天子是為‘子,合起來即為‘老頭子。”乾隆聽后,被紀曉嵐無懈可擊的狡辯逗樂了。
紀曉嵐在突發(fā)事件中隨機應變,因臨場性和隨機性的有效發(fā)揮,既擺脫了欺君之罪,又奉承了皇上,同時也表現(xiàn)了紀曉嵐在與乾隆皇帝交流過程中超人的思維能力和不同尋常的語言智慧。
三、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
(一)低年級同學:小手舉一舉,成功屬于你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要帶著愛心、童心、耐心走進孩子。孩子是天真可愛、童言無忌的,他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但是,由于受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孩子膽小、害羞,沒有當眾大膽表達的習慣。時間一長,這些孩子就會在課堂上說話不連貫,不完整,詞不達意。所以,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而言,只要他(她)舉起了小手,只要他(她)張開了嘴巴,就應該得到老師的賞識,得到同學們的鼓勵,等主動交際的習慣逐漸養(yǎng)成之后,他們也就成功了!
(二)中年級同學:按照所給要求,做到愛說樂說
李吉林老師曾經(jīng)說過:語言的發(fā)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因此,他倡導語文教師們憑借教材,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心理、生理特征的交際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交際的熱情。在這種氛圍中,引導孩子們按照所給要求,說出自己心里的話,讓自己沉浸在主動交際的快樂之中。試想,如果我們從小學中年級就讓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得到應有的訓練,說話時條理清楚、有頭有尾、語氣連貫、用詞恰當,難道我們還用發(fā)愁他們的作文會差到哪里去?
(三)高年級同學:學會認真傾聽,并能取長補短
口語交際是融“聽說”、“交際”和“語境”三部分于一個有機整體的語言訓練過程。高年級口語交際應著重于三個方面:一是交際時要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二是交際時要認真傾聽,能較完整、清楚地表達;三是在口語交際時要有禮貌,有自信心;四是能夠及時組織材料,力求做到取他人之長來補己之短。這是對高年級同學進行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應在教學中反復強調(diào)和訓練。但我們也要注意,口語交際課旨在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明晰口語和書面語的界限。如果學生的口頭表達由于教師的不當引導或是學生的錯誤理解,變成了表演式的、背誦式的、書面語的、口頭作文式的表達,就偏離了口語交際的方向,無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教師示范,激發(fā)興趣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言語活動。離開了特定的環(huán)境,“口語交際”就無法進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激發(fā)他們參與口語交際的意愿,結(jié)合其它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模擬場景,培養(yǎng)能力
模擬場景要盡可能“逼真”。如《買文具》,教師準備了柜臺,擺上了筆記本、水彩筆、橡皮擦、尺子、書包等文具用品,真實地再現(xiàn)了買文具的交際情境,較之情境圖又更加逼真實在了。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參與到向“營業(yè)員”購買文具的交際中去,并讓學生分別體驗售貨員和顧客的不同角色,這樣就可以輕松的激發(fā)起孩子們的交際熱情,為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抓住了契機,也奠定了情感基礎(chǔ)。但是要切記,千萬別把這個話題演繹成怎樣與小商販討價還價,并且以最低價買到文具為評價標準,以至于呈現(xiàn)出市儈氣、庸俗化的不良傾向。
(三)實物展示,營造“欲望”
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敢說敢講的情景,實物展示最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學生思想最不保守。因其年齡小、好動,感性思維優(yōu)于理性思維。他們往往善于把自己看到的,觀察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真實而可愛地表達出來。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實物,為學生營造口語交際的情景,讓他們產(chǎn)生“說”的欲望,有話可說,想說愛說。
以“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樣子”為例,教師可以把一只鮮活的小白兔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學生在課堂上能看到真實的小白兔,自然身心愉快,心情放松,產(chǎn)生“說”的欲望。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愿說,消除恐懼感。只有在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還行、能行,開口說話的同學就會不斷增加,良好的氛圍就會漸漸形成,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會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中不斷得到培養(yǎng)。
(四)和諧民主,重在參與
口語教學如何讓學生能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和諧民主的氛圍則是大膽進行口語交流的前提。所以,教學中一定要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盡量模擬社會生活交際創(chuàng)設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情境氛圍中產(chǎn)生交流欲望,自由無拘無束地參與。這樣,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讓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從思想上重視起來,精心準備、時刻給學生一個個全新的“課堂”——激發(fā)起每一個孩子的交際熱情,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感受到口語交際的“魅力”,讓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都綻放出美麗的交際之花!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徐軼,《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教學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0
4、李云龍,《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淺議》語文教學通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