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鵬海
摘 要:在教學中如何實施高效教學,使學生的受益達到最大化,是新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之一。怎樣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是一個永恒主題。很多教師均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了很多的觀點,筆者從主體(教師)的客體化角度,談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些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物教學;有效性
1.用準確的教學目標定位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中,為什么有的教師總感到課時不夠用?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發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頭腦中沒有教學活動遵循的尺度——《標準》中行為動詞的概念。有的教師沒有認認真真地學習《標準》,將一些認知層次低的內容越位學習。教師的越位不僅占用大量課時,而且增加了學習環境的緊張氣氛。
例如,《生物課程標準》對《基因重組及意義》的表述是“舉例說出基因重組及其意義”。“舉例說出”屬于知識性目標行為動詞中“了解水平”層次,要求達到的層次不高。顯然“說出”不等于“得出”,“得出”是“應用水平”層次,是需要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思維,然后進行總結,建立合理聯系的,“說出”不同于“說明”,這里只要讓學生說出例子即可。因此,采用不到位或越位的教學行為,將導致低效教學。所以確定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2.善用聰慧的教學方法施教
有效的教學必然是善用適當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因為采用靈巧的教學方法往往在解決教學的重難點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恰當的教學方法中所含的靈巧度越高,必然帶來越高效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要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并根據生物課程標準,正確采取切合學生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處。
例如,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為例,理解假說演繹科學思維的教學。假說演繹是高中階段最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因此,教師設計的策略是將科學研究置于山窮水盡的窘境,然后引入柳暗花明的佳境。首先設置問題讓學生置于窘境, F1全是高莖,矮莖又在F2出現了,且比例是3︰1,
與融合遺傳產生矛盾。再引入佳境,通過視頻介紹孟德爾的從小熱愛自然科學的唯物思想,特別是學過數學的背景,來引導學生理解孟德爾為什么會提出四個假說的內容,再次引入困境,如果孟德爾要直接驗證他的假說,只能用高科技直接觀察遺傳因子的真實存在和遺傳因子的傳遞方式,而對于孟德爾只能用肉眼觀察,這顯然是做不到的。再次引入佳境,于是孟德爾采用演繹的方法和巧妙的設計測交實驗來驗證。這樣來打開學生的眼界,使其看見從未見過的事物。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快就會領悟假說—演繹法。
3.巧用學生身邊的生物學事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科學原理要讓學生接受并理解,它必須真實可信。而學生親身體驗的生物學事實,是學生最愿意相信的事實,是頗富吸引力的。
例如,學習“神經調節”時,講到比較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和神經元間傳導時間長短時,這一點很多學生難以體會,如一位學生很詳細地描述了他不小心被針刺到的時候,是先把手縮回來,后感覺到疼痛的過程。因這樣的事實是學生親身經歷的,真實性高,感同身受,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4.用通俗的語言文字表達
例如,在觀察了洋蔥根尖有絲分裂實驗后,學生均能看到大多數細胞處于細胞分裂間期,而處于細胞分裂期細胞數目很少,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筆者以“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所占的時間長,分裂期所占的時間短”來解釋。通過這樣的解釋,只能讓一小部分的同學理解,而大部分同學還是搞不懂,就是沒辦法實現從抽象到形象之間的過渡。筆者通過變換語言的表達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果然效果非凡。
筆者是這樣來打比方的:假如本班的同學在操場上自由跳繩,時間久了,由于同學們累了,跳起來的時間越來越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時間越來越長了。若此時有人帶著照相機到操場,把此時的場景拍了一張照片。此時筆者再向同學提問,在這張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數多,還是停在操場地面上的人數多。大家茅塞頓開:大多數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學好比間期的細胞,少數在空中跳起的同學好比分裂期的細胞。對于每個人來講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時間長,停留在空中的時間短,在拍照的一剎那,被攝入停在地面場景的機會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剎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組織細胞被固定的一剎那。生活中的場景與細胞分裂的場景如此相似,真可謂實例不同,其理相通。
參考文獻:
[1]王平則.生物課多媒體教學嘗試[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03).
[2]王雪豐.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體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6).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僑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