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冰
摘 要:服務外包專業在職業院校中大量產生,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是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本文從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的必然性,合作的不同分類的優劣分析,以及樹立良好的合作理念等幾個方面對校企合作下的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服務外包;校企合作;模式;觀念
1 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中采用校企合作機制的必然性
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業務和基于IT的業務流程剝離出來后,外包給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的經濟活動。因此,服務外包應該是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其服務性工作(包括業務和業務流程)通過計算機操作完成,并采用現代通信手段進行交付,使企業通過重組價值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作為服務外包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13年共簽訂承接服務外包合同167424份,合同金額954.9億美元,同比增長55.8%;執行金額638.5億美元,同比增長37.1%。2014年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20.4萬份,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1072.1億美元和813.4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2.2%和27.4%,服務外包合同金額突破千億美元。
伴隨著國內服務外包產業的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對服務外包人才的巨大需求。近年來,各類職校服務外包專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但是數年后,學校培養教育出的所謂“專業人才”與服務外包企業所需要的“實用性人才”之間相去甚遠。這種“型號不匹配”的問題一旦產生,要么學生“回爐”,要么企業“二次培訓”。不僅浪費了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且大大增加了企業的人員成本。為了能夠盡快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服務外包人才,校企合作作為最有效的手段,進入了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的環節中。
2 校企合作的模式分析
2.1 訂單培養模式——輕度合作
訂單培養模式也被稱作“訂單班”或者“委培班”。一般形式是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設該企業的冠名或者訂單班級。在招生時,企業與學校就與學生簽訂三方協議,學生在畢業后,優先選擇該進入企業工作,實現了學習、就業一體化。
這種模式的教學會采用2+1或者3.5+1.5的形式進行,即:在學校進行2年或者3.5年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然后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和培訓。其優點在于,針對性比較強。企業能夠得到學校定向培養的專業人才,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就業保障。但是缺點也比較明顯,由于僅僅是在用人方面達成初步協議,而教學簡單的被分成了兩個階段,整個合作實際停留在表面。學生經過兩年的理論、技能學習后在企業進行實習,由于首次接觸到實際工作,極有可能,依然不滿足服務外包企業的用人要求。這種表面的合作關系,只是把原來企業的二次培訓,納入學生學校學習的最后一年。之后,因為職業技能的強化訓練和素養的培訓全部是最后在服務外包企業完成,這樣使得學生的專業方向被限制在了某一個特定類型的企業,畢業后的就職選擇受到較大的限制。
2.2 實訓基地模式——中度合作
實訓基地合作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校內實訓基地。主要是企業利用學校的場地和師生資源,在學校投入一定的資金或者贈送一定的設備,雙方共同出資建設實訓基地,該基地主要由學校負責管理,主要提供企業人員進入學校對在校生進行模塊化的專業培訓;另一種是校外實訓基地。是學校投入資金或購置設備,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該基地主要由企業負責管理,提供學生的集中實習、教師的企業進修以及學生崗前培訓使用。
在這種模式中,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已經有了深一步的進展。企業人員進入學校的實訓基地對企業的“準員工”進行培訓,同時能夠了解學校的培養方針、目標和具體執行情況,也可以觀察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加強“準員工”的企業技能和素質的培養。另外,教師可以進入學校在企業中的校外實訓基地,陪同學生參與企業服務外包項目的完成。同時了解企業的運營狀況和人員需求,學習企業中的先進的職業技能,從而對之后的教學進行相應的調整。該模式是被目前大部分職校所采用的培養模式,它利用了校企雙方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了利益互補的雙贏。
但是,由于該模式需要一定量的資金投入,對于資金限制比較嚴格的企業或者學校,校內、校外的實訓基地往往只能存在一種,并沒有將雙向的優勢盡可能的發揮出來。同時,由于企業人員在校的技能傳授與教師的企業進修主要是以特定職業技能為主。雙方的教學合作,更多的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一模塊,而前期的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內容的制定,這些方向性、指引性的部分,并不能做到完全的融合,企業與學校的步調依然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錄取的只能是較為優秀的畢業生,往往錄取規模較小。
2.3 校企聯姻模式——深度合作
校企聯姻式合作模式是校企雙方通過全程訂單班或者共建外包專業進行人才培養。在這種合作模式下,企業以主體地位直接參與辦學過程,從學校招生到學生培養,再到學生就業的全程,都有企業與學校合作進行。比如,企業會與學校一起進行招生的宣傳工作,合作制定招生錄取條件。在培養學生時,校企雙方共同修訂學生培養方案,企業員工與教師一起進行課程開發、教材建設的工作,師資雙向兼職,實施教育與職業雙重考核、安排對口就業。通過上述種種,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真正深度合作,雙方是利益的共同體,是教育的協作者。
這種模式的優勢明顯,弊端較少,但是需要學校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而企業則進行較大的教育管理付出,雙方都要為了目標向前跨出一大步,這恰恰是比較難以做到的。其中,比較成功的案例是,煙臺職業學院以這種合作模式先后開辦了軟件技術、嵌入式技術與應用、 軟件測試技術、 移動通信運營與服務、 移動通訊工程與管理等10余個專業或專業方向,取得了巨大成效。實踐證明,校企聯姻是職業院校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最行之有效的模式。
3 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辦學觀念
想要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培養符合市場經濟需要,企業需求和高等教育要求的合格畢業生,職業學校必須打破長期形成的落后的、封閉的辦學觀念,走出去,引進來,樹立正確的、與時俱進的新理念。
3.1 專業開設、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必須推陳出新
這里所謂的“新”,是要在滿足基礎教育、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和當下企業的要求相融合,做到適時更新、實時更新。
3.2 成才、成人兩手抓
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固然重要,素質培養更加關鍵。服務外包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專業的人才,同時注重人才的道德意識、職業素養和心態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
3.3 校企合作培養的不僅僅是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和企業的員工
學校送入企業頂崗實習的教師,可以在企業中了解到當前最新的行業情況,學習當前流行的職業技能,配合企業帶領學生完成各種服務外包的項目,成為真正的實戰型教師。而企業進入學校學習的員工,可以熟悉學校的教學模式、流程和方法,貼近師生,學習如何正確有效地教導學生,將其用于之后的新員工培訓中。這些都是學校和企業今后發展的極為重要的資源。
3.4 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
首先,教師深入企業學習和帶領學生進行企業實訓,需要付出很多額外的勞動,進行艱難的角色轉化。因此,必須要在職稱晉升、工作量核算、考核評定等方面,給予這些教師合理的保障與激勵。這樣才能讓教師安心,盡心盡力為學校培養優秀畢業生。
其次,企業也要為進入學校的員工建立合理的保障制度,不能完全沿用企業標準來評判他的工作,要給予員工合理的利益,激勵他為企業培養合格的“準員工”。
最后,對于實訓中的學生,由于他們的學習和工作強度遠大于普通教育中的傳統學習活動,需要學校和企業多多關心,同時以“獎金”或者“獎勵工酬”的形式對優秀的學生進行褒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4 結論
職業院校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要求我們建立良好、有序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雙方只有堅持合作,并將這種合作,從表面化、淺層化,向有質量、有內涵有效益的深層次發展,才能實現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黨中華,毛杰,蔡向東.多層次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機制探究[J].中國外資,2011.10.
[2]姜永華,趙平平.服務外包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與機制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4.
[3]王風茂,鄭永果.高職院校軟件服務外包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