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摘 要:我國小學美術教學深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美術創新意識以及具體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此,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及時找到教學中的“病癥”所在,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創新,以此改善課堂。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著手,重點分析了教學中存在的“病癥”,同時提出了幾點“診療”措施。
關鍵詞:小學美術;病癥;診療措施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和深入,美術成為眾多學校標榜素質教育的必選課程,但是由于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主觀和客觀的問題,一度使美術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裝飾品。在新課程標準中,小學美術的教學目標不再是強調對美術理論知識和技巧的教學,而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審美能力和發現美的眼睛,但是在眾多的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還是把大量的時間集中在教會學生美術技巧上。小學美術教育存在諸多“病癥”,需要我們正視并加以“診療”。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病癥”
1.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熱情不高
小學美術課堂上常常呈現出一種老師拼命講課、學生皺著眉頭聽的怪現象,盡管學生手里拿著畫筆或者其他工具,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師在講完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時,發現一堂課馬上就要結束,根本沒有時間讓學生自行操作,更不用說展開具體指導了。以講述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比比皆是。小學生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對于一些具體操作更是云里霧里。久而久之,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也辛苦,在找不到學習美術的樂趣時,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對學習的渴望和熱情就會大打折扣。
2.教學素材單薄,教學效果不明顯
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主要依賴教材和教案參閱上的內容進行備課和講課,教學所用的素材十分有限,加之很少有教師去網絡、其他美術書籍等上去主動搜集教學素材,小學美術教學其實可以使用于教學的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因為教學內容無法得到充實,在教學質量上就會很明顯地呈現出來,教學質量也隨之下滑,但這也在情理之中。
3.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創新能力較弱
應試教育依然風行的今天,小學美術依然脫離不了這一現實,學術課程被其他課程占用的情況比比皆是,本來就不多的學時進一步“縮水”,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美術知識和欣賞方式,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術教學目標成為空談。另外,很多教師、家長將孩子學習美術作為爭取上一個好初中的藝術加分,只注重學生美術技巧和理論的提升,對于學生是否真正能夠有獨特的發現美的眼睛,以及你能否產生藝術創新力都不太關心。
二、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出現以上“病癥”的“診療”
1.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適當運用情景設置、故事再現、生活考察等多種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親身去感受美術帶來的樂趣,抓住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美術教學本身就是在教學生學會發現美、創造美,因此在教學形式上就要注重構建美。例如,在教學《走進大自然》一課時,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一場郊游,讓他們親身感受大自然,然后再進行創作。
2.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
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是進行美術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因為多媒體技術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圖像的三維視覺效果、色彩、變化等,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深入學習。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還可以拓展教學內容和素材,將重點、難點表達得更為清晰,而且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呈現,也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熱情,進而對提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3.注重實踐應用,給予學生創新空間
學術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小學生在審美能力方面的開發對于提升學生素質、促進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小學美術教學要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無論是繪畫、雕刻,還是手工制作都要讓學生親自去實踐,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廣闊的創新空間,不要過多干涉。例如,在教學《瓢蟲的花衣裳》時,就可以讓那個學生發揮想象力,隨心所欲地為瓢蟲添置新衣。
小學美術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類學校也對美術教學的重要性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小學美術教學中畢竟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和“病癥”,這需要學校、教師等在不斷提高小學美術教學地位的同時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其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建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5).
[2]張雪芬.淺談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