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燕 孟慶燕 馬成昌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式,是通過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小組合作 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258-02
一、小組合作學習法的產生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按班級人數多少將學生均等地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各組之內的同伴相互交流、討論、思考、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學習課題。各組之間相互分享經驗與成果。簡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和課堂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小組合作學習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并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為完整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因其實效顯著,受到世界各國教育界的推崇,并成為了一種主流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目前,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在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德國、澳大利亞、荷蘭、日本等幾十個國家的中小學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運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課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意義
(一)豐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形式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體系,改變了過去過于強調灌輸學習的現狀,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民主性特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師不再處于課堂的支配地位;同時學生間也是平等的,因為學生在小組中只是分工不同的協作關系,而不再有優劣之分。教師在小組合作中是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啟發者、合作者、促進者。第二,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賦予了課堂無限的活動空間。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僅僅是指導者,學生們能夠真正走上講臺,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本質上是一種集體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合作交流以個人自主學習為基礎。小組合作學習恰好營造了一種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組內的每名學生按個人能力和專長進行分工,相互切磋,發揮各自的優勢。這樣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彰顯,進而產生求知欲望,將學習當作樂趣,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界。組內學生在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中,通過理解、認知、質疑、創造、體驗、交流和表現等一系列的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將合作學習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學生自發學習的內在動力,促成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自覺、自主地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及小組合作學習成果負責,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不但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而且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須轉變教育觀念和角色,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組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這種教學形式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同時,有利于和諧、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就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開展活動,進行互助互學,這有利于融合課堂中的人際交往資源,并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學生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互相激勵,共同提高,從而取得整個團隊的成功和進步。
(四)有助于因材施教,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克服以前教學過程中的教育覆蓋率不高、學生的實踐鍛煉機會不多、訓練不夠充分的缺點。能逐步改變學生惰性較強、懶于開口、過分依賴的被動學習態度。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素質等方面相互溝通,相互認同、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小組成員之間協商、爭論、互相啟發、完善或重組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還可以解決個別差異,縮小兩極分化,有助于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課小組合作學習法的具體實施
(一)課前動員,提高認識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主干課,在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本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在正式開課之前,要把有關該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跟學生闡釋清楚,告訴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法是一種既有趣又能學到知識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學習法對于學好該門課程的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要想學好本門課程,必須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熟悉和掌握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操作流程,發揮好每個人的特長,積極討論,凝練觀點,認真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不能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可有可無,于己無關,而是應該意識到個體只有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才能成長的更好、更快。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優劣之分,有的只是分工的不同,要使小組產生最大的合力和凝聚力。
(二)合理分組,明確職責
合理的分組及職責的明確是小組合作學習法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首先,關于分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目標應具有合作性的結構,它既要實現學生在認知上有所發展,也要保證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成長。通常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法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方式,即把在性格、興趣、學習能力、個人特長等方面存在差異和互補的同學分在一個小組,以做到優勢互補,也就是“組內異質”;全班各小組的實力基本相當,即“組間同質”,“組間同質”為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奠定基礎。其次,關于小組人數的問題,普遍認為4到6人是比較合理的分法,但從教學實踐過程來看,筆者認為每個小組8個人比較合理。再次,小組分工問題。為實現小組協調與和諧發展,必須明確各小組成員的任務和主要職責,要根據學生特長和優勢,分配相應的任務。最后,關于小組長的問題。由于一個組內的學生相對較多,并且大家的資質能力有差異,此時,選出一位認真負責、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小組長顯得尤為必要。小組長必須具備一定的奉獻精神,并且集體榮譽感強,有威信、有責任心,能負責起整個小組的運行,能熟悉組內成員的特長,協助老師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必要情況下,要自行調整小組成員的責任分工。為避免出現工作內容單一、小組成員懈怠的情況,小組內成員可以輪流嘗試不同的責任分工,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三)分析教材,把握合作契機
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學交流全面、充分地開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和諧、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另外,小組合作學習提倡充分開發課堂中的人際交往資源,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學交往結構,并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倡導者們認為:“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這種樂觀態度與傳統的教學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小組合作學習主張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這樣一來,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了彰顯,自然會產生求知欲望,會將學習當作樂趣,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界。
(四)全程陪伴,隨時指導
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成功實施,要求教師必須及時轉變傳統觀念,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協調者和引導者,幫助和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授課對象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剛從高中學習和生活中走出來,還沒有完全脫離高中的學習模式,因此,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陪伴與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小組合作學習將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協作加以整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體的能動性,以此達到教和學的統一和教為學服務的目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合作技能和方法的指導,以及對班級合作學習的整體掌控,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任務不清楚時,要耐心地向學生反復說明小組任務、內容及操作程序,并且要做到隨時解答學生的各種困惑和疑難問題,掃清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障礙,肩負起學生自主學習的陪伴者和指導者的職責,以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有效開展。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任課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進一步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知識,在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最終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本文系黑龍江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小組合作學習式教學方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Y13—D51]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