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青 鄧小海
摘要:探索符合本校特點的現代學徒制,是當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一個方向標。現代學徒制的特征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以企業崗位需求為目標,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以學生與學徒培養為核心,以典型項目或任務學習為紐帶,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為學習形式,以教師與師傅的深入指導為導師支撐,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企業對接
中圖分類號: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4-0013-03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簡介:周翠青(1982-),女,河源市技師學院計算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廣東 河源/517000)
鄧小海(1982-),男,河源理工學校電氣運行與控制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氣自動化,應用電子技術等。(廣東 河源/517000) 一、當前現代學徒制的優勢與不足
2011年,教育部總結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并借鑒國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開始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現代學徒制的特征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以企業崗位需求為目標,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以學生與學徒培養為核心,以典型項目或任務學習為紐帶,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為學習形式,以教師與師傅的深入指導為導師支撐,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
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提高中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和競爭力。當前,現代學徒制在某些院校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還是存在企業合作不積極、政府扶持政策沒有落實到位、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不足、學徒流動頻繁等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深入企業調研,探索出符合本校特點的現代學徒制之路,制定出確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標。
二、企業調研后對現代學徒制的思考
2014年11月,我校電子專業群多名專業教師在專業群藍主任的帶領下,前往廣州、佛山、深圳、東莞、惠州等十多家企業調研,之后又在河源本地合作企業進行專訪;邀請企業專家到校進行實踐教學研討會;目的是了解企業的技能人才需要情況,調整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筆者有幸全程參加了所有企業調研,并寫了調研總結,結合我國現代學徒制的發展狀況,做了如下七方面設想。
1.政府方面
當前,廣東正在實施產業與勞動力“雙轉移”戰略,重點減少珠三角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減少常住人口等問題。從企業調研了解到,企業一方面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企業卻存在招工難的窘境。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關鍵在于解決企業人才結構矛盾,合理利用職業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學生資源,驅使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根據教職成[2014]9號《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政府通過立法、稅收等手段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予以制度保障、政策鼓勵和財政扶持,使企業感到必須參與、參與不難和參與有利;江西新余市的試點工作證明“學校熱、企業冷”的問題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
2.企業方面
招生與招工一體化是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基礎。企業應當轉變思想,積極配合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與學校強強聯合,為學校提供企業的崗位需求、提供設備、提供企業的培訓師以及更多的實習平臺,讓在校學生更好地走進企業,了解企業,促進校企合作良性發展。同時企業應積極爭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實現學校招生并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即輸送到企業的良性發展模式。
3.學校方面
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與企業合作。企業在發展,產品在不斷更新換代,所需要的人才也必須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學習,終生學習,永葆人才的活力與動力。所以,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在堅持與企業合作的前提下,了解行業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不斷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改革,不斷適應企業人才需求改革;課程改革更應該走企業路線,將企業各崗位綜合技能歸納出來,創建典型工作任務,形成校本教材,在校進行培訓。與此同時,學校應積極引進企業的能工巧匠進入課堂,為企業培養更多的人才。
4.教師方面
工學交替的現代學徒制使中職學校的教學模式發生了質的改變。中職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熟悉專業所對應的主要職業領域的工作過程知識,具備本專業領域內較強的職業實踐能力。當前中職學校招聘的教師普遍是大學畢業生,而且是師范類的學生。這意味著這些教師強理論,弱實操;更沒有去企業從事過職業崗位工作。雖然中職學校也在提倡“雙師型”教師或“四維教師”,但教師技能的欠缺,已經很突顯,與企業師傅相比也是相差甚遠,這也是當前教師教學難吸引學生的主要因素。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筆者做了這樣一個設想:今后學校不再有固定的教師,學校的教師是聘用制,每次聘用期間,都要有考核指標,符合要求就繼續任教;不符合則解聘,可以推薦到企業去就業,去學習,做出成績后再來續聘,否則不再聘用。教師在企業不僅要完成企業崗位工作,更要抽出時間來完成學校交給的工作,比如提煉出學校培訓的作業指導書,比如學習企業所需的技能,考取更高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工程師證書。學校要將指導教師的企業實踐和技術服務納入教師考核并作為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
5.企業師傅方面
企業的高技能師傅來學校任教,學校當然歡迎,給企業相等工資予以鼓勵。但也要注意,現在企業師傅只會教技能,不會講課,說理論;所以,對于企業師傅來校講課,也要提出要求,也需要聘用,考核符合要求則留任,否則予以解聘。合作企業要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師傅承擔的教學任務應納入考核,并可享受帶徒津貼。
6.實訓設備方面
當前職業學校,實訓設備基本上是教學儀器設備公司生產的仿真設備或模擬設備,不是企業使用的真實設備。學校投資大,卻不實用,實訓開出率低,造成浪費。如果學校加強校企合作,實訓設備企業提供真實設備。學生所學技能,很明確就是今后工作所需技能,自然樂意去學習,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的思想問題(學生所學不知道今后有沒有用)。更何況,學校不用購買實訓設備,把資金用于學校基建、校園文化、教職工福利上來,學校領導也不用天天愁沒有錢用,去求領導。學校領導工作好做了;教職工福利上來了,教師樂意工作,開心工作;學生學到真正技能,樂意學習,學有所用。
7.學生方面
對于學生而言,學有所用,學會后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學生心滿意足,家長高興。只要了解當前中職學生的人,多數會以搖頭方式來否定我們的學生。中職學生問題之多,必須靠強有力的教育來解決。第一,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培訓,企業文化與制度學習,強化對企業的認可度與忠誠度教育。這項工作最難做,事關企業愿意不愿意與學校合作,因為企業不樂意為他人做“嫁衣”。第二,訂單式培養。學生在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定向培養,學生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一年或幾年必須在這個企業工作,否則賠償相應費用。第三,職業發展規劃。企業與學校共同商定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做規劃,晉升與加薪。
三、探討現代學徒制可行性實施方案
通過企業調研并參考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海螺班工作理念模型的相關資料,筆者設計出一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圖,見圖1所示。
1.學生、學校、企業簽署合同,構建三方共贏平臺
現代學徒制是對舊學徒制和學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組合,其主要特征是學生和學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現為:一是招工即招生,學生變成學徒,畢業即就業,學生變成員工。二是校企共同負責培養。學校主導,企業參與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人才培養。工學交替,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工合作,從而共同完成對學徒的培養。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雙重身份,簽好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兩個合同,形成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解決好合作企業招工難問題。
2.課程體系的重構、課程內容的重組,實現任務驅動式教學
學校派遣專業教師到企業學習與調研,掌握企業崗位技能要求,結合崗位作業指導書,形成校本教材,以崗位典型性任務為載體實施培訓。學校邀請各企業專家到學校來制定典型工作任務,規劃出學徒的企業成長路線,并按路線確定課程體系的重構,課程內容的重組,最后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培養目標,制訂專業培養方案,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真正形成融合學生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其中包含通過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遞進式的系統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3.工學交替,變革教學組織和管理模式
現行學校教學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嚴重阻礙了工學交替。由于教學空間延伸由校內到校外,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在教學管理運行中,要求做到工學銜接合理,在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體現以他方為中心和一切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的教育理念。例如,三年制的中職學生,第一學期在校學習企業文化與制度,學習專業基礎技能,建議去對應企業參觀一次;第二學期則在企業生產線上流水作業,熟悉各崗位要求;第三學期又在學校學習專業技能,包括企業技術崗位技能,并進行考證,符合企業崗位技能測試;第四學期在企業技能崗位實習,并完成實習報告;第五學期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同時也有新的技術崗位技能培訓;第六學期在企業頂崗實習。
4.目標與發展相協同的學習評價體系
一是實施過程考核,按照培養方案的設計,結合校本教材確定課程教學目標,定期對學徒的課業學習狀況進行考核,適時反饋、溝通,保證學習過程的質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創設學徒學習和創作成果展示及各項評優活動平臺,如開展優秀學徒、優秀技能手、優秀設計師等的評比,組織各類技能競賽,展示創作作品和先進事跡,發揮榜樣激勵對學徒成長的促動作用。三是實施面向學徒成長成才和未來發展的發展性學習評價,突出對學徒人文素養、溝通能力、職業素養、文化自覺等方面的評價,注重學徒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學習品質的評價。這些評價應貫通校企,全面體現于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的各個學習和實踐環節。
四、小結
學校要順應企業需求和人才發展規劃而變革,教育教學改革更應該接近企業所需,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那么,探索現代學徒制的可行性方案,并制定出詳細的規章制度去實施,專人專崗負責,必然是值得探索的一條變革之路。
參考文獻:
[1] 徐金林.“現代學徒制”的理論模式及其現實啟示 [J].當代職業教育,2013(9).
[2] 李冬梅.對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01).
[3] 石品德.現代學徒制海螺班試點[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報,2013(12).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