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鎖存
【內容摘要】在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化對于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教師引導學生在新知學習后進行回顧與反思,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解題后進行反思能夠對于解題過程有更好的把握;復習過程中展開反思,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學過的內容進行整理與回顧。不僅是對學生反思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培養,也是對知識教學的有效深化。
【關鍵詞】高中數學 學生反思能力 培養
在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定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展開反思很有必要。這不僅是一個有效的知識梳理與回顧的過程,也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完善。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要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反思能力,將會幫助學生在數學課程的學習中有更多收獲,也能夠很好的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對于教學內容的總結反思
反思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很多不同方面展開,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學引導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教學內容的學習進行反思,這也是對于知識進行梳理與回顧的過程。不少學生習慣于課堂教學結束后知識學習也隨之完結,這種觀念并不可取,也不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課堂上即使完全聽懂了教學內容,但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與剖析并不是在課堂上能夠實現的。想要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需要學生在課下也能夠很好的下功夫。對于教學內容進行反思與回顧,能夠深化學生對于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的理解、鞏固與掌握。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正弦三角函數的平移問題后,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總結,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畫圖的方式推導出余弦三角函數平移的各個結論并進行比較。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能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反思進行新知識的自主學習。使學生不僅停留在認知的層次上,還能夠對課程進行再認知,這也是提升學生反思能力的一個有效的教學過程。教師在平時的知識教學時要有意識的滲透對于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要讓大家養成新知學習后及時進行總結與回顧的習慣。這不僅是對于課堂教學的一種良好鞏固,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課堂教學內容有更好的理解與掌握。
二、對于解題過程的總結反思
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的一種直觀體現。大部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通常只是滿足于問題得以解答,很少有學生會有意識的對解題過程進行有效反思。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解題過程完成后進行有效的反思與總結。如果解題過程很順暢,要讓學生仔細想想為什么使用這種方法能夠讓這類問題這么順利的解答;如果解題過程不順暢,就更值得反思,思考自己的思維上到底有哪些問題,為什么那種方法不正確而這種方法是正確的。經過有效的反思后,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把握解題的過程,這也是深化學生解題能力的一個非常好的訓練過程。
許多學生只是熱衷于把問題解答出來,不求甚解,往往忽視了在解題過程中自己的思考過程。其實,解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掌握題目中涉及的數學思想和數學知識,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判斷一個已知函數的奇偶性時,不要僅僅滿足于判斷出給出函數的奇偶,要通過做習題掌握奇偶函數的特點,通過深入研究得出判斷奇偶函數時不能隨便對已知式子進行變形,不等價變形就可能導致已知式子奇偶性變化的結論。這些都是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的重要收獲,不僅能夠讓學生對于這類知識點有更深入的領會,也會幫助他們在今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更為準確而高效的將其解答。這才是學生解題能力的良好體現。
三、透過知識歸納的總結反思
反思性學習也可以在復習過程中良好展開,尤其是當一個單元或者是一個專題的學習結束后,很有必要讓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有效的反思總結,這樣才能夠及時地對這些知識進行梳理,形成更為清晰的思路,這也是保障學生對知識有良好的理解與掌握的基礎所在。高中數學課程中的很多內容都是關聯性較強的,一個單元中每一節內容間往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學生在學完一個單元或者是一個專題部分后,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大家對這些內容進行整理與回顧,這不僅是對于學生反思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培養,也是對于知識教學的有效深化。
如在講解橢圓時,學生一般對橢圓第一定義都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橢圓的第二定義“到定點的距離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常數的點的軌跡”感到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后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并帶領學生發現第二定義是三種圓錐曲線的聯系紐帶這一特點,對教材進行深層挖掘,再與已經學過的橢圓第一定義相結合,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了。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是反思性學習的直觀體現,也可以使學生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對知識進行橫向、縱向多方面的聯系和對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透過知識歸納的反思總結在數學課程的學習中非常有必要,這是深入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的重要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葉麗仙. 培養中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教學方法的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10.
[2] 周春梅. 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主體參與意識的探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