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 馬敏崇
【摘要】審美教育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加入美學教育,使學生感受美、品味美的同時不斷提高語文知識,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深化。
【關鍵詞】審美教育;小學教育;滲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
世界從來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有一顆審美的心,就會發現美就在你的身邊。其實現在小學生使用的課本中就有大量的美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中的美,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感受到美,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
(一)人性的真、善、美
這世間最美的莫過于至真至善的人性和人情,這是人最寶貴的財富,因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著重引導學生發現人性的美,并且能夠用人性之美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也成為一個高雅的君子。例如,通過學習李白的《贈汪倫》感受到朋友之間純潔的友誼,通過學習于謙的《石灰吟》能夠感受到詩人堅韌不屈的品質,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蘊含在語文教材里的人性之美。
(二)自然之美
大自然創造了萬事萬物,她的美風姿綽約、千姿百態,人們用大量的文字描述自然之美,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發現文字背后的自然之美,例如漢樂府《江南》寫到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就是用直白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靜謐美好的畫卷,體現了閑適恬靜生活的無窮樂趣。
(三)語言意境之美
文字具有傳遞情感的功能,通過文字的排列往往能夠創造出一種意境,使人在品讀這些文章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其中的語言之美和意境之美。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寫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過短短二十字詩人就描繪出一幅黃河奔流的畫卷,意境雄闊,意氣風發,極具震撼力。
藝術美是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升華,因此他源于人們的生活,卻又高于人們的生活,他對于展示人類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課本中的文章雖然不像音樂、美術這樣是專門的藝術學科,但是其中也蘊含著大量的藝術之美,能夠借助文字給你一種不同以往的體驗。
二、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這樣描述文字:文字是一道墻,這邊橋墩站著讀者,那邊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梁,讀者才能和作者見面,而且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文字的作用,也引出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要想建立起連接讀者和作者的橋梁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對文章中提到的意象把握得更加準確,能夠進入作者創設的情境中去,使讀者能夠對作者描述的情況身臨其境,增加學習語文知識的趣味性。例如在學習了李紳的《鋤禾》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農民公眾的情況,并向學生提問如果自己成了這個農民會有什么想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語文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還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兩全其美,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加強朗讀,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教材的語言美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提出:漢字具備三美,一為意美以感心,二為音美以感耳,三為形美以感目。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有利于學生的書面語言有聲化,使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例如漢樂府《江南》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學生在進行朗讀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畫面感,尤其是在江南水鄉生活的學生。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使學生對一些詩詞進行配樂朗誦,使學生能夠自發地進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中去。
(三)充分備課,挖掘并專研教材中美的因素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美的信息,那么整個教學過程就應該是感知美、發現美、享受美的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備課任務,提前將課文中美的因素挖掘,并在講課的過程中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受到美的陶冶。板書是教師的必備技能之一,寫得一手漂亮板書也能使學生感受到美。例如在講解王安石的《梅花》的時候,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對《梅花》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揣摩,在上課的時候傳遞給學生,使學生也能感受到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孤傲。
(四)通過作文指導尋找美、創造美
寫作是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展示個人素質的重要工具,較高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寫出辭藻優美、意境豐富,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章,但是審美能力較差的學生寫出的文章所蘊含的美也就差一點,甚至沒有閃光點。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課講解的時候一定要使學生理解什么是美,怎樣寫作才能體現出美,怎樣才能讓讀者感受到美,這也就要求學生擁有比較強的審美能力。例如在學習《荷花》的時候教師可以同學生回憶學習過的關于荷花的文章,并用多媒體播放荷花的圖片,這樣學生就對荷花有了直觀認識,以后進行荷花的寫作也是下筆如有神。
三、結語
審美教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注重對課本內容中美學知識的挖掘,不斷提升自身美學知識的積累,在授課的過程中滲入美學知識,使學生有美的感受,使語文教育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不斷促進語文教學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敏.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鄧世玲.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美學滲透的現狀與途徑[J].學院—教育科研,2012(11).
[3]周蘭.論小學語文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8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