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函瑾
【摘要】整節課以兩則短小有趣的文言故事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并掌握翻譯技巧。課堂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基礎上,輔以課堂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在活躍的氛圍中達到了溫故知新、歸納提升的目的,更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指導》;教學設計;設計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教材依據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高考文言文閱讀也有了根本的改革,要求既考查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考試大綱》強調:“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要求學生“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即先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字字落實。要做好高考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二、設計思路
這課本著深入淺出的原則,重點在于以學生原有知識為基礎進行總結、拔高和方法指導,以學生活動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其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并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情。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確文言文翻譯的標準與原則。掌握翻譯技巧,積累古漢語知識,讀懂古書。2.方法與途徑:采用以教師引導與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相結合的方式。3.情感與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情。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傳承民族傳統文化。4.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PPT展示輔助教學。
四、教學重難點
掌握翻譯技巧,積累古漢語知識,讀懂古書;培養閱讀良好閱讀習慣,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五、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印發文言文閱讀材料,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做好課前預習。
六、教學過程
【知識鏈接導入】(詳見PPT課件)
1.《考試大綱》強調:“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考查等級B級。
2.文言文翻譯講究“信”“達”“雅”。具體到中學文言文翻譯教學中,則更側重于“信”和“達”。這就要求學生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到翻譯過程中可以總結為:字字落實留刪換(釋),文從句順調補貫。
3.具體解釋。留:以實詞為主。如人名、地名、時間等專有名詞。刪:語法助詞等虛詞或同義復詞等實詞。換(釋):單音節詞替換為雙音節的復合詞。(包括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調: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式。補:被省略的主語、賓語、謂語及介詞等。貫: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使句子通順文意準確清晰。
【引導學習及學生活動】(詳見PPT課件)
(一)反復誦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陳太丘會友》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學生活動1】分學習小組自主閱讀《次非刺蛟》(注意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次非刺蛟》:
荊有次非者,得寶劍于干遂。還反涉江,至于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兩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于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二)細讀慢品 掌握方法
1.以《陳太丘會友》為例,體會并掌握“留、換、補”的翻譯方法。
【學生活動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翻譯《陳太丘會友》全文。
2.以《次非刺蛟》為例,體會并掌握“調、刪”的翻譯方法。
【學生活動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尋找《次非刺蛟》中對“留、換”的使用。
【學生活動4】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翻譯《次非刺蛟》全文。
【鞏固提升及學生活動】(詳見PPT課件)
(三)把握情感 含英咀華
體會《陳太丘會友》和《次非刺蛟》的主題思想。
【學生活動5】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對其的理解。
【反饋訓練】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2011全國)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節選自《宋史·何灌傳》)
(2)(2008江西)吾愛之,不吾叛也。(節選自《左傳》)
【作業布置】
1.歸類你知道的文言文中的成語。
2.閱讀《齊人攫金》:
(1)歸納文中出現的古漢語知識。
(2)概括文段主旨,感知現實意義。
八、教學反思
文言文閱讀是高考中文言文必然涉及的考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會學生翻譯的規律和技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文言文閱讀的問題。
整節課以兩則短小有趣的文言故事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并掌握翻譯技巧。課堂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基礎上,輔以課堂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在活躍的氛圍中,達到了溫故知新、歸納提升的目的,更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