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介紹情境教學理論定義的基礎上,從學習者分析與情境教學者的關系剖析了前者對教學情境創設的作用,并進一步探討了情境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學習者分析;教學情境;建構主義學習;教學設計
1 引言
情境教學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而建構主義理論提倡情境性教學,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知識的意義建構并不可能憑空產生,它應當以豐富的學習情境作為載體,要靠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分析和掌握學生對所要學習內容的預備知識和概念,是協助其建構知識的基礎。而學習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學習者學習的準備情況及其學習風格,為教學情景的創設及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從而使教學真正能促進學習者智力與能力的發展。學習者分析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情境的創設及整個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失敗。
2 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分析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教學設計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習者的學,教學目標是否實現,要在學習者自己的認識和發展的學習活動中體現出來,而作為學習活動主體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點來進行學習的。因此,要取得教學設計的成功,必須重視對學習者的分析。對學習者的分析一般涉及一般特征分析、學習風格分析和初始能力分析三個部分。
3 情境教學概述
情景教學,是指運用具體活動的場景或提供學習資源以激起學習者主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情景的創設可分為提供具體活動的場景和提供學習資源兩類。前者以口語為基礎,借助環境氛圍、動作表演等使學習內容與相應的情景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感知和把握學習內容。后者指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學習資源和自主化、協作化的學習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景,注重利用多媒體技術與仿真技術進行生動的社會文化與自然情景的創設。真實的情景最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最易調動他們的全部感受力和經驗。
4 學習者分析與情境教學的關系
學習者分析的內容涵蓋了情境創設中個別差異的所有內容(如下表1所示)。情境創設的基本問題是個別差異,根據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控制情境以促進學習或增強學習的潛能,是教學設計的主旨所在。學習者分析的內容從兩個方面討論:一是學習準備情況的分析,包括分析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和分析學習者的初始能力;二是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分析。
5 學習者分析對教學情境創設的作用
5.1 分析學習者學習準備給教學情境創設提供了教學出發點
學習者的一般特征雖與具體的學科特征無關,但影響教學情境創設的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組織形式的選擇。美國教育技術界著名學者海涅克(B·HeinicH)1989年指出:對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是有益的。例如,教學對象的閱讀能力很差,可以考慮多用視聽資料;如果教學對象是少數民族或持不同宗教信仰者,那么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首先要注意尊重他們的文化、習俗等;如果教學對象中不同人對所學課題的學習準備差異很大,具備的有關實際經驗也不同,則可以在教學內容的呈示中使用錄象,電影等手段先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共同的經驗基礎,便于以后的討論和自學。
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邵瑞珍說過:教學好比旅行,旅行前必須知道目的地和出發點,教學前也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的原有學習準備情況,通過對學習需要的分析確定總的教學目標,即目的地。初始能力分析就是要確定教學的出發點, 初始能力分析包括三個方面:對預備技能的分析;對目標技能的分析;對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態度的分析。
5.2 分析學習者學習風格給教學情境創設提供了依據
學習風格是指對學習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對不同刺激作出反應這兩個方面產生影響的所有心理特性。學生一旦形成某種學習風格,就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習風格是學生個別差異的集中表現。所以對學生學習風格的分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根本。不同學習風格與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媒體的選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是教學情境創設的依據。
6 “學習者分析”在教學情境創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任何一種教學設計理論的基本前提都是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教學,學習者分析在教學設計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者分析通常包含兩方面內容:學習者當前性能水平(知識、技能和態度)和學習者的特征。學習者的當前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差異構成了學習需要。學習者特征,特別是學習風格,被認為嚴重影響學習者學習的要素。但我們卻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為解決教學問題情境而設定教學策略時,用學習需要這個術語來代替教學問題而設計教學,很容易誤導教學設計者只看到癥狀,而忽視原因和出現的條件。
此外,很多學者對分析學習者現狀本身也有一定的誤解:學習者分析只需上課前作一次,學習者特征分析只分析個體與認知加工有關的特征,教學設計者通常所關注的學習者特征包括:年齡、性別、認知成熟程度、學習動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焦慮程度、學習風格、經驗背景、社會文化背景等等。
7 小結
進行學習者分析有利于使學習者學會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提高自我效能感 。那些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長處、短處、需要、價值和目標的學習者比那些缺乏這種意識的學習者能取得更好的學業成績。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自己認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自己如何用某種方式對某種環境作出領悟和反應,這些都是有效學習的基礎。情境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它要求教與學的全過程都以學習者主動學習為主,只有自主學習能力真正提高了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學習者分析的結果不僅使學習者清楚自己的特征,從而更加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而且根據學習者分析的結果在教學中考慮學習者的個別差異,使學習進程與個體因素相適應,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到成功,成功的經驗能夠提高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對其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較強,并對其目標定向及學習成績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學習者分析的成功與否,不僅直接關系到所創設教學的情境的結構與運作過程,即教師與學生是以何種方式參與這些情境的,而且也影響到情境發生的過程中。所以,在進行教學情境創設中,我們應充分重視學習者的分析,積極探索學習者個別差異與教學情景各要素的聯系,成功地進行教學情景創設。
參考文獻
[1]張朗昌.論構建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三個重要環節.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0)
[2]王海燕,時俊卿.學習者分析文獻綜述.谷歌搜索www.google.cn
[3]黃兵.教學設計理論中的若干問題研究.福建電腦,2007(8)
[4] 李振華,李漢邦.網絡教育如何進行學習者分析.教學研究,2004(3)
[5]張鼎昆,方俐洛,凌文檢.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J].心理 學動態,1999,7(1)
[6]時勘,王文忠,孫健.學生適應性動機模型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11( 1)
作者簡介
江海涵(1986—),女,漢族,云南德宏人,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碩士。專業:教育技術學。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