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學校必須加強與企業、行業的聯系,而學校也只有通過校企合作、形成特色才有競爭優勢。校企合作只有融入文化因素,豐富合作的內涵、提升合作的層次,才能使合作出成果、更持久,從而增強高職教育發展的后勁。本文針對校企文化的融合、增強高職教育發展后勁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文化融合
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教育屬性和鮮明的職業與地方性特征,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與行業、企業融合,整合資源、開放辦學、突出特色,在人才培養、專業與學科建設、文化特色上形成競爭優勢。文化具有形成的長期性、存續的穩定性和改革的阻力性等特征。文化的融合是個人和組織觀念、行為、意識等的高度認同與一致認可,能夠促進交流與合作的升華與持續。在校企合作中使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地方文化與學校文化融合,改革合作模式、豐富合作內涵、提升合作層次,培養學生以職業技能為重點的生存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和文化生存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高職教育發展的后勁。
一、當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與存在問題分析
中國制造業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發展,這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而在這過程中,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道路是必然的選擇。
當前校企合作主要形式有:(一)短期的參觀學習。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短期的參觀學習,從感性上初步認識企業,增加對企業的了解;初步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崗位職責等。通過參觀學習,使學生對企業有初步了解,但卻無法深入了解企業內部流程運作和崗位信息,難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對企業文化的適應能力;(二)學生頂崗實習。通過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一定時間的頂崗實習,利于學生較為深入的了解企業,盡快熟悉工作崗位,實現從學習狀態到工作狀態的轉變。但很難在文化上由校園文化向企業文化轉變,學生容易出現文化“水土不服”。因此工作缺乏積極性,沒有歸屬感和成就感,實習達不到預期效果;(三)實習、實訓基地合作建設。校企共建實訓基地,能夠為學校的教學、實訓、實習、參觀、就業等工學結合、畢業就業提供全真的場所和條件。但是由于在基地建設上是企業為學校提供條件,存在利益上的不均衡,因此企業積極性不高,合作難以持續,影響了基地的建設及作用的發揮,也給學生的實習實訓帶來不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培養的質量;(四)人才培養與招生就業合作。學校在人才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實訓課程、“訂單式”培養等都與企業緊密合作。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也理順了畢業就業的“出口關”。但職業素養、敬業精神、文化適應能力等“軟實力”的培養有所欠缺。
因此要融入文化因素,加大彼此文化的融合,不僅關注學生的理論學習和職業技能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適應能力培養,形成有特色的專業、院系和學校文化,才能形成持續、穩定校企合作關系,增強高職發展后勁。
二、校企合作、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探索
針對存在的問題,校企之間要在繼續加強和深化當前合作的基礎上,融入文化因素,形成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化、企業化、開放性和高等教育特色,使文化成為校企合作的基石和高職院校新的發展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使高職學生能盡快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必須使學生能夠盡快的適應企業的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因此要實現校企文化的融合,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通過“走出校園進企業”與“企業文化進校園”,使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文化,減少對企業文化“水土不服”的現象。
1.感受企業文化,改革課堂教學,實現教師轉型。高職教育突出了“理論夠用,突出技能”的人才培養特色,但課堂仍然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無論是基本理論知識的講授還是實際操作技能的講解,都是在課堂或實訓課堂上完成的。而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只有了解人才需求的狀況和崗位技能的要求,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因此教師的轉型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走出校園,走進企業,在企業中掛職頂崗鍛煉,了解工作崗位和環境,增強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親身感受企業的文化,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崗位的技能要求,使教師形成技能型、任務式、模塊化。具有文化傳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達到“雙師”標準,實現教師的轉型,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2.企業高層走入校園,開設“總經理論壇”。 企業的領導人是企業文化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在企業經營和管理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系統和成熟的管理思想和文化思維,并且在企業組織中加以貫徹和實施,取得了成功。通過開設“總經理論壇”,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請合作企業的經理人員為學生開設企業文化講座,讓學生了解和分享企業領導者的思想和經驗,使廣大學生從中得到教育和啟發,從思想上產生共鳴,感受企業文化的魅力,增進對企業的了解,加深對企業的感情,有利于學生在實習、實訓和就業過程中更好的適應企業文化,減少文化沖突,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3.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與設立企業獎學金。訂單班是目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較為理想的形式。企業在現有學生中選拔一定人數、依據企業的用工標準對“準員工”進行聯合培養,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到企業實習、鍛煉,親身感受企業的文化和未來的工作環境,減少文化的不適應,人才的培養更具針對性,也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企業在學校可根據專業、年級或班級設立以企業冠名的獎學金,使學生能夠通過獎學金提前了解和接觸企業,并通過獎學金的獲得,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企業的感恩和好感,增強對企業的親切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感受企業的文化和氛圍,減少對企業文化的抵觸。
4.企業新員工“入職培訓”納入在校生畢業教育。每個企業在新員工的“入職培訓”中無疑會將企業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培訓內容,目的是使新員工能夠了解企業的組織文化,盡快的適應新環境和崗位要求。因此,在畢業生的畢業教育過程中,與企業合作,將企業新員工的“入職培訓”提前在學校舉行,在培訓過程中,將活生生的校園文化與未來的企業文化進行對比教育,能夠使畢業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做好心理預期,減少不適應癥。同時允許其他年級、專業的學生旁聽,增加受教育面,同時也使兩種文化能夠在學生中產生影響,擴大企業文化在其他地年級學生中的影響。
5.加入企業標準,改革學校實訓教學和專業競賽。高職教育的特點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技能,因此通過校內外的實訓、專業競賽,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由于實訓條件和競賽標準很難與企業的實際工作銜接,造成學生在新崗位上要“推倒重來”。因此,在實訓和競賽中,可以加入企業的實際生產標準,聘請企業的專業人員擔任實訓課程指導教師、專業競賽評委,營造一個全真的工作環境和氛圍,使學生的實訓過程、專業競賽與實際工作銜接。通過企業專業人員的指導與點評,學生能夠體會真實的工作,增強對未來工作和組織環境的適應性。
6.以活動為載體,促進校企文化交流。大學校園文化的開展有賴于齊全的文體設施和眾多的文體活動,而良好的企業文化同樣需要。因此,可以通過邀請企業代表組隊參加院系有關的文體活動,實現校企人員同臺表演、共享快樂,展示企業的形象、風采和員工的精神風貌,也使學生能夠了解企業,最直觀的感受和體驗企業文化,增強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加深對企業的認同,也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7.融入文化豐富內涵,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保證高職學生技能培養、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但是由于學校資源等因素影響,可以整合企業行業資源,與相關的企業加強合作,豐富合作的內涵,提升合作層次,建設以企業冠名的實訓基地。基地的建設實現校企共同投資、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培養。通過冠名基地建設,為雙方人員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場地和物質基礎,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讓學生增加對企業及其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培養對企業的情感,適應企業的文化。
三、結語
要增強高職院校發展的后勁,就必須堅持人才培養的市場導向性,疏通學生的“出口”,培養出“適銷對路”的高技能、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這就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軟實力”即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將其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人才培養內容的豐富,要求高職院校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融合與合作,豐富合作的內涵,提升合作的層次,加大彼此文化的融合,共同培育有特色的專業文化,發展互惠互利、可持續的合作關系,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曉.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文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6).
[2] 周愛蓮.面向企業一線需求 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8(1).
[3] 陳桂良.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聯營方法初探[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
[4] 張玉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怎樣向縱深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8-4-17.
作者簡介:紀銳森(1980—),男,廣東汕頭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