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福祥
摘要: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時,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用心領悟現實生活之中的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受數學之美,體驗實踐問題中學習數學知識的好處,最大程度的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不斷開拓學生學習數學、認識數學與應用數學的視野,積極開發學生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培養出有開拓精神與創新意識的新時期的人才。
關鍵詞:數學課堂 生活 趣味性 教學設計
知識是人類對現實生活經驗的不斷提煉,知識源于現實生活,寓于現實社會,高于現實現象。數學知識也同樣如此,數學知識的產生源于人類現實生活的各種實際,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身其實從實質上講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數學大課堂,在這個大課堂中無處不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也用于不斷改變人類的現實生活,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也顯得非常密切。基于這些現實的因素,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與必須要讓學生的現實生活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樂趣,才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對學生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
一、數學新授課之前的導入語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導入的“生活化”
教師在新授課之前的導入,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序幕,是一堂課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的關鍵,是教師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正如古人所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課堂教學也同樣如此,教師在新的知識內容傳授的過程中,教師有創新的課前導入形式的選擇,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至關重要,是課堂教學是否能夠充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是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形成的關鍵,課的導入方法很多,但不管選擇什么樣的導入方式,一定要體現導入的生活化。
1.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科學設計導入方式。如通過溫度計示數的解讀、個人收入或支出情況、球賽過程中雙方的積分情況與輸贏場次之間的關系等等現實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負數的意義,幫助學生通過現實數學問題情境去導入新課,進行導入設計。
2.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歷史故事設計新課的導入,這種導入形式的設計要求教師要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做一些適當的導入設計,通過教師介紹一些關于數學史的史實故事或趣味性強的數學故事,來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樂于學數學,主動學數學。教師如果能在導入時有效利用有關數學的史實故事資源,有效的創設數學教學情境,不單單可以高效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還能從中學到很多數學知識,掌握一定的數學技能,更能通過數學家的成功故事去感悟與領略他們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良好人格品質,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改變社會與創造生活的意識與能力。
3.教師可以根據課的教學內容,利用實物進行導入設計。實物是學生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與摸到的東西,教師如果能有效利用實物設計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張圖、一件實物教具、一幅與教學相關的畫等,通過學生對這些實物的認識與理解,幫助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如果教師能有效的利用這些實物進行導入的設計,在課堂教學環節將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教師設計一些適合教學內容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活動導入新課。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能有效培養自已的動手操作能力,并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學生手腦并用的協調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坐標的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個游戲,用兩根繩子構成坐標的兩個數軸,指定一名學生做為原點,在這個游戲中學生所對應的坐標、象限等知識點都可以在游戲中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在學習時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通過游戲,讓學生明確坐標中原點發生變動時,坐標也就隨其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一游戲活動設計簡單,活動操作容易,但其所包含的數學知識豐富,對學生理解知識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二、教師課堂教學的過程要突出“生活化”
數學教學相對其它學科的教學來說相對枯燥,沒有太多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教學內容。因此,數學教師要想讓自己的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就要通過自己的課前教學設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的趣味性所在,通過將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來拉近學生與數學課的距離,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使學習的內容更加富有挑戰性。數學課中學生討厭上數學課一般情況是因為學生覺得數學課枯燥并且相對較難,數學學習相對其它學科較累,這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教師如果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盡量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數學課堂不應只是一個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應該是學生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樂園。教師根據新授課的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由問題導入新課。例如,初中幾何教學中關于切線的性質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進行導入:教師課前準備好一個圓形的硬紙片,導入時教師出示圓形紙片,引導學生說,這是一個圓,當中剪掉一個同心圓。教師些時可以一邊引導學生,一邊用手去除事先剪切好的同心圓,然后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圓形的環的面積有多大?”此時教師再用事先準備好的一個細棒放在圓環內,并且使細棒恰好既是“外圓”的弦,又是“內圓”的切線。然后,教師再把細棒從中間折成相等的兩部分,以其中一段的長度為半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并對學生說“圓環的面積與黑板上的圓的面積恰好相等。你們相信老師說的話嗎?為什么?通過這們的問題情境的設計,能激發起學生研究切線相關知識的興趣,對切線的性質及切線知識探求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應用知識的時候盡量生活化,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要在自己的教學中盡量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學生理解、探索與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把知識的學習有效的應用于生活現實之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例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創意設計出圖形與作品,同學們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與思維所設計出來的精美的圖案,還有的同學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剪紙的方法,這些立意新穎的作品能讓學生的生活走進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學生也可以直接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知識與數學方法直接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讓學感受到數學學習很有用,生活的實際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的學習中處處有生活,緊密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真正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使數學課堂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真正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服務生活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