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烽
[摘要]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全面把握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脈絡,理清傳統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通過對傳統價值理念的吸收與揚棄,形成強大的推動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1-005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2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
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作為新時期民族文化的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割不斷傳統文化這個根。必須全面把握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脈絡,理清傳統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辯證吸收傳統價值理念的養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一、三綱與五?!袊鴤鹘y文化蘊含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梢哉f,儒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名教觀念,名即名分,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分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綱常,則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三綱五常”。
“三綱五?!彼枷朊妊坑谙惹貢r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初步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整套倫理,為“三綱”思想的提出打下基礎。孟子第一次把“仁義禮智”四德作為一個整體,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
到西漢時期,董仲舒總結發展“三綱五?!?,確立了“綱?!崩碚?,提出“君權神授”、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思想,奠定儒學思想統治地位。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也就是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拔宄V馈睂嶋H上是“三綱”的具體化。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
唐宋時期,“三綱五?!彼枷塍w系終于發展成熟,成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韓愈提出“天命論”鼓吹封建綱常,朱熹提出“五常之性”說,講“存天理、滅人欲”,奉“三綱五常之理”為“天理”,都是其中的標志性表現。
明清時期,“三綱五常”思想體系更是根深蒂固,浸入骨髓。這個時期的統治者把“禮”轉化為政治生活的典章制度和人們行動的具體規范。
“三綱五?!彼枷胧俏覈鴥汕Ф嗄攴饨ㄉ鐣€定結構的精神支撐,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精神產生過重要影響,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源泉與超越——傳統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實際上闡明了傳統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
從歷史發展的維度看,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個國家、民族的長期發展中孕育形成的,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反映著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積淀和精神基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時期,中國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不能,也不可能砍斷深埋于兩千多年土壤底下的文化根源,也不可能從人們的骨髓神經中把以“三綱五?!睘楹诵牡膫鹘y價值理念剔除干凈。
傳統文化是歷代中華兒女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其中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
重拾傳統并不等于簡單復古。傳統,即“傳而統之”,其“神”在于傳遞,其“魂”在于統攝人心,反映的是一種承前啟后的文化自覺。每一代人都生活在傳統之中,同時,又從現實出發對傳統進行不斷的修正、更新和揚棄。
每一種價值觀都有其形成的時代背景。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姆饨ㄉ鐣r值體系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作為意識形態,它是與封建專制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儒家文化長期以來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宣揚和維護的是君權、夫權、父權為核心的封建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關系,這種區別“上、下”、“貴、賤”的等級思想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們的思想及社會生活中,這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嚴重的障礙。
傳統價值理念是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早已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還將繼續傳承下去。但這種傳承應該是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
三、吸收與揚棄——對待傳統價值理念的態度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怎樣讓優秀傳統文化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弘揚?也就是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里主要要解決兩個問題,即“是什么”、“怎么辦”。
(一)是什么——何為精華?何為糟粕?
傳統文化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反映時代的內容,即適應當時所處時代的要求并為那個時代的統治階級服務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在所難免地要打上時代和階級的烙印,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它與現代化往往是相對立、相矛盾、相沖突的,這就是所謂的糟粕。endprint
而另一部分內容則是反映人民性和科學性的內容,代表了這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方向,它們雖然存在于舊文化當中,卻不屬于舊質文化,相反,一旦與現代化過程結合起來,就會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發揮巨大的作用,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
精華和糟粕不能簡單地一分為二,這些是可以繼承的,那些是必須批判的,這樣做是形而上學的抽象繼承法,而不是辯證法。因為同一種文化遺產可能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此必須是批判中有繼承,繼承中有批判。
“三綱五?!焙兔逃^念,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兩千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同時,它的人文主義價值,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對于中國的現代化,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又如儒家的“忠”、“孝”觀念,其中的“孝”,強調要贍養父母,尊敬、順從父母,也包括對父母進行“諫掙”,這些都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方面,也是人類社會普遍應具有的道德義務。但不可否認,孝的觀念在封建社會又是和父權乃至專制聯系在一起的,“父母在,不遠游”、“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甚至“埋兒養老”、“殺子奉君”,傳統中的孝是建立在父輩終身享有絕對權力的基礎上的,在森嚴的家長權威之下,子輩的生命價值與社會價值變得無足輕重。
(二)怎么辦——怎樣取精華?
“取精華”的總方法就是“與時俱進”,即根據時代需要進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創新和發展。在批判繼承傳統價值理念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的做法,強調對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要采取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態度。在分析傳統價值理念時,一方面要把具有人民性、科學性,即有進步意義和富有生命力的內容提煉出來,一方面要把代表舊時代的內容剝離出去。然后,在這一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現實,對傳統價值理念進行創造性的發展,賦予傳統價值理念新的時代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直接或間接地繼承了傳統價值理念中的思想精華。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借鑒了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等思想。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鑒了儒家“天人合一”、“隆禮重法”思想。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傳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五?!薄柿x禮智信的道德規范也間接得到體現,“仁”的推行表現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傲x”的推行表現為處事得體,辦事盡心,即“敬業”。
又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必須扶!因為尊老愛幼、互幫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怎么扶?如何在助人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也是今天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不能只強調道德的力量,還要講法治,講公平、正義,要保護“好人”。這樣,才能在時代變遷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優秀傳統文化也才能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真正起到精神導航的功能和助推劑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