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鳳伶
摘 要:小學生不論是在生理方面還是在心理方面,發展都不夠成熟,因此也就缺乏相應科學、理性的方式來進行學習。而一些小學的教師或者家長也因為沒有重視對學生在興趣和方法方面的培養,因此就導致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偏低,從而影響了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針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并為此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傳統的小學教學方式和目的都只是為了給學生傳授知識,但是很多小學生在學到這方面的知識后,根本不懂得怎樣在自己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將知識范圍擴大,因此,如果學生想要獲取更多知識的話,就只能依賴于教師的傳授,導致學生成為被動的接收者,對于教師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完全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學習和教學的方式,不但學生無法獲得成長,連教師也會覺得教學的壓力越來越大,完全沒有實現教育的初始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起學生自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必須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積極地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并以此來解決其自身在學習過程當中出現和面臨的疑惑。要想實現這一點,就必須有效地結合當前的教學環境和條件,開展多媒體情境教學,多媒體情境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語文《鯨》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鯨魚在海洋中遨游的畫面,這種畫面通常很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對鯨魚的近距離觀察,這樣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師再次進行課文講解時,學生一個個都變得異常專注,然后教師就可以在一旁引導,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也就自然形成了。這種類似的課程就要求教師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二、挖掘學生潛能,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1.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是其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在行為和思想上的尊重和解放,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促使學生養成發散性思維,要保證學生能夠保持自身獨到的見解和想法。特別是小學生,小學生的知識量有限,因此其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比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想法加以肯定,這樣才能保證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學生自主閱讀是其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力是學生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閱讀也是一種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各種思維和感官的復雜心理活動。對于小學生來說,隨著他們學習的文字數量的不斷增加,閱讀最終成為其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選擇性的閱讀,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自主閱讀的興趣,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3.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催化劑,學生都喜歡被教師認可,一旦學生獲得認可,就會產生一種濃厚的成就感,這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過程和表現。
三、教師做好激勵行為,不斷增強學生自學信心
學生都希望自己被表揚,可以這樣說,沒有任何一個學生不想當好學生,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教師的表揚和激勵,而表揚和激勵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樣比批評的效果要好很多。學生一旦受到表揚,那么其在小學的課堂表現也將越來越突出。同樣的道理,假如課堂當中有部分學生正在擾亂課堂紀律,如果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必將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挫傷,甚至直接出現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情況,從而產生一種嚴重的逆反心理,不但不會改正,甚至會變得更加嚴重,直接成長為一名典型的“壞學生”。不過,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鼓勵來激勵那些表現不好的學生必將起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那些做得不好,或者是犯錯的學生也同樣非常渴望獲得教師的表揚和肯定。在小學教學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受到學生的關注,所以教師不妨利用這一點,對學生的管理多一點鼓勵和贊揚,這樣學生比較熱情高漲,極大地增強自身的信心,可實現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要想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需要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激起學生自學興趣,挖掘學生潛能,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做好激勵行為,不斷增強學生自學信心,才能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安維民.數字化學習環境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06).
[2]王坤,鄭曉邊,郭敏慧,等.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父母教養方式調查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04).
[3]王改梅.初探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