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霞
【關鍵詞】 數學教學;參與度;動手操作;實踐;應用;探究性
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104—01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教學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面廣,教學效率就高,教學效果就好,學習成績就會提高。那么,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呢?
一、 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增加其感知性
抽象概括是數學得以產生的基本前提。離開了抽象概括,就不會產生數學概念,更不會有抽象的數學思維。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低,他們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地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掂一掂、試一試,對實際事物進行感知性操作。這是建立數學概念表象,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對枯燥乏味,與學生以具體形象為主的思維特點產生矛盾。為了強化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給學生的思維與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先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然后主動探索、觀察、討論、發現、交流,進而推導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當學生通過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問:大家認真觀察,割補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哪些聯系?根據上面的發現,你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學生通過操作后,已經明確了兩個圖形間的內在聯系,這樣他們要說的話就很多,就有參與的興趣,完全有可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課堂教學也更加有效。
三、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應用性的情境,使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也可以組織數學興趣活動;還可以布置家庭作業,突出應用性。
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后,可以讓學生在雙休日隨父母去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
四、加強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提倡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主要著力于學生的學,鼓勵學生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模式來主動進行探索活動。在探究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學生的傳統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的能力。 加強探究性學習,不僅有助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首先應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指導,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完成發現的過程。但也要注意避免使課堂成為少數尖子學生的表演場所,而忽視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要。
總之,在教學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備課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師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