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乃心
【摘 要】高中數學的學習無疑緊張,但卻有章法可循。本文圍繞高中數學學習相關問題進行闡述,重在結合自身學習經驗,探討當前部分高中同學數學學習失敗的因素,并從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克服學習困難及杜絕急躁情緒等方面思考學好高中數學的有效策略,旨在結合相關資料補充自身學習高中數學的方法體系,同時與苦惱于高中數學學習的同學分享學習心得,促進交流,共同進步。
【關鍵詞】學習;高中數學;失敗因素;策略思考
立足當下,回想這一路走來的甜酸歷程,感慨良多。高中數學學習,踏實先行,看重方法,既要具備積極進取的態度,在數次的測驗、考試面前保持心態平和,還要注重效率,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能助益高中數學學習的方法有許多種,方法再好,貴在堅持,這是我學習高中數學的一點體會。只要穩住學習心態,堅持主動學習,注重反思總結,培養數學思維,構建知識框架,定能成為高中數學學習的贏家,提高成績,獲得自信,享受學習。
一、部分高中同學數學學習失敗因素分析
(1)被動學習。高中老師教學更加注重方法的傳授,要求學生自學、預習,而部分同學進入高中后,難以擺脫小學及初中階段養成的對老師的依賴心理,看似課上認真聽講,實際上對許多數學問題都缺乏自己的思考,加之學習時間緊張,難以堅持預習,對老師講課內容不了解,就易陷入被動學習。
(2)學不得法。認真觀察就不難發現,每個班上都有一部分同學在數學學習上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成績總是差強人意,這種俗稱“不開竅”的情況著實令人苦惱;但也有一部分同學不必付出大量時間就能在數學學習上如魚得水,令人羨慕。實際上,這種差異存在的關鍵因素就是學習方法,學不得法,是許多同學難以突破學習瓶頸的主要原因。
(3)忽略基礎。在與班上同學交流學習經驗的過程中,許多同學后悔在初中學習階段沒有打好數學基礎,很多知識點有印象但應用卻不熟練。部分同學在懊悔的同時卻依舊忽略夯實基礎,不甘心地與他人攀比解作難題、偏題,基礎不牢,卻茫然深陷題海,學習信心極易受挫。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與初中數學相比,高中數學很多知識點難度較大,對分析能力要求較高。如二次函數求閉區間最值問題、實根分布問題、排列組合實際應用問題等,很容易造成同學們學習上的分化。高中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同學一旦掉隊,缺少老師的進一步指導與自身自覺的查漏補缺,就容易成為數學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使其他內容學習也遭掣肘。
二、關于如何學好高中數學的相關策略與思考
(1)從心理上接受數學。總結多年學習數學的經驗,對于一些同學抱怨數學學習乏味枯燥的觀點我難以茍同,并認為部分同學學不好高中數學的癥結在于未從心理上真正接受數學,未發現數學的奧妙之處,難以從數學學習中享受到樂趣,反而屢屢受挫,更加排斥數學。因此要學好高中數學,首先要從心理上接受數學,即使初中基礎沒打好、當前成績不理想,也不能自暴自棄,而要端正學習態度,制定學習計劃,將高中數學作為新的學科來認真學習,問題不論大小都要及時解決,將基礎打好、打牢。
(2)努力培養數學學習興趣。只有對高中數學有了興趣,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研究難題的志趣,這是我的切身體會。在高中數學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要有意識培養學習興趣,這就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克服以高考為唯一學習目的的功利思想,從數學促進人發展的高度上看待數學學習,將學習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當作是提高自身思維敏捷性的手段,更要在學習中主動發掘樂趣,體會總結學習方法、構建數學體系、解答數學問題的成就感。
(3)研究學科特點,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在高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總結解題套路、具體方法、技能技巧等,這對培養數學思維、加快解題速度、提高解題準確性十分重要。諸如配方法、待定系數法、換元法、判別式法等一般方法,分析法、歸納法、綜合法等數學思維方法,函數與方程思想、化歸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等,都需要在日常聽講、練習的過程中進行總結和深入思考,在解題時有意識審好題、做好計算,將思想、方法、技巧運用其中,直至嫻熟。
(4)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尤其是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來說,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因此要在正視困難的基礎上審視自己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在解題過程中,要綜合所學,設計方案,根據目的科學地選擇方法,積極克服困難,這樣才能較快走出困境。
(5)循序漸進,杜絕過于急躁情緒。越臨近高考,學生心理壓力就越大,越易在學習中產生焦躁情緒。同學們要認識到學好數學非一日之功,夯實基礎、磨練技巧都要循序漸進,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并堅持實施,莫要急躁。
三、結語
天道酬勤,這四個字凝集著我高中學習的堅定信念,我相信有了科學方法的指引,不懈努力的支持,同學們都能在高中數學學習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程靈艷.高中數學學習之我見[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5(19):51-52.
[2]何秀英.對高中數學學習的建議[J].考試周刊,2014(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