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孝林
摘 要: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在進行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由以學科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在關注學生數學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還要傳授學生知識學習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綜合素質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階段,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小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學習,這不僅對數學學習有重要的意義,同樣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日后的工作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利用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興趣
合作學習是加強師生和生生之間合作互動的有效方法,這種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主動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并交換不同的意見,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合作學習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軸對稱》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軸對稱的相關知識,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
二、利用留白引發學生主動探究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通過適當的留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這樣學生才能夠自主地去探究知識,進而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在提出問題之后不要急于給學生解答,而是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讓學生主動去閱讀教材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并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方式解答出教師的問題,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體會到自主探究的樂趣。
總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必須對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教育目標,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還要傳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授之以漁,讓學生受用終生。
參考文獻:
劉曉瑜,程珍珍.淺談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0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