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
摘 要:高效課堂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均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此,以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為主要內容,希望通過這些分析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有效性
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習場所就是課堂,而高效的課堂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開放式、有效性的學習平臺。高效課堂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的建設不但能夠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與互動,同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下就是筆者通過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高效課堂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幾點分析。
一、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
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的備課對于有效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真備課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它有效地體現了教師的備課思路,讓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教學過程。下面幾個方面就是筆者對教師認真備課的幾點建議。
1.結合教材資料
課本教材的內容一般都是經過較為高度凝練而來的,它具有概括性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備課之前,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刻與全面的探究,為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做準備。而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一定要用創新的觀念使用教材,以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從而合理地制訂備課資源。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對于課本教材的內容要進行有效的創造加工,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這也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2.結合教學實際
教學方式的設計也是教師備課作業之一。教學方法的根本意義就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方式,這也是課堂中學生有效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兩種含義。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在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形式已經明確形成。故而教師在進行本備課的過程中,設計教學方式應充分結合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等教學實際,要靈活多樣,使學生能夠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下進行數學學習。
3.結合學生特點
教師要進行有效的課前備課,一定要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這主要是因為只有對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能力有所了解,教師才能進行適合學生的備課,因材施教,使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故而,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前進行備課時,應合理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為學生創設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創造性的數學學習。
二、有效落實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案
1.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有效課堂提問能有效地幫助教師檢測自己的教學效果,它能夠誘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復習鞏固同時運用新知識的過程。故而,教師在實施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通過課堂提問,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從而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去。例如,在進行《有理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有理數的概念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再對正數、負數、有理數分別舉例。如此,不但有效地讓學生掌握了有理數的概念,對有理數也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同時有效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2.提升師生互動的實效性
在新課改的環境下,雖然已經明確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但教師的作用卻是無法改變的。在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互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實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一般是以教師講解為主要的授課方式,學生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中。但將師生互動在高效課堂中的實施,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對數據進行研究、總結與分析。學生通過與教師一同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教師的了解與喜愛,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加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
3.建立分層教學
當前由于班級授課制的環境下,每一個班上的學生都非常的多,故而學生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教師要進行有效的高效課堂教學必須要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有效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分層教學,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設計,以達到每個學生均能得到數學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師進行《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基礎進行考慮,從而對學生制訂不同程度的習題、教學方案等,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能夠靈活運用。
總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不但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進行有效學習。故而,高效課堂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伍振庭.科技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擴展[J].科學教育,2004(06).
[2]黃健良.淺談物理創新課堂教學方法[J].教學與管理, 2004(18).
[3]劉偉.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課題的引入[J].教學與管理, 2004(1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