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會蓮
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重要的基礎科目之一,在新課改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實踐一再證明情景化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就如何打造小學數學情景化課堂教學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小學教學;數學;情景化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正在隨之改變,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對于年齡偏小、認知能力不足的小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偏大。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改革成為當下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情景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關于情景化教學的教學模式的起源要追溯到中世紀,情景化教學其實是在實踐中有機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創造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使得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將學科中的知識內容與現實情況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目前,通過各種實踐證明,情景化教學對于小學教學課堂尤其是數學的教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二、情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種實踐證明情景化課堂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學起到了積極、正面的影響,然而在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的應用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化教學過于形式化
情景化教學過于形式化,偏離小學數學教學實質是目前很多學校存在的問題。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目前新課標背景下,盡管情景化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部分教師過分追求興趣化教學,偏離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重心。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忽略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質,在課堂中創設的教學情境與實際知識內容沒有太大的關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然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卻沒有明顯的提高,反而降低了教學效果。
2.情景化教學存在盲目性
目前,情景化教學缺乏針對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是小學數學教學課改中的主要問題。實踐表明,部分小學課堂創設的教學情景時過于機械化,目標不明確,甚至僅僅是為了創設教學情景而創設教學情景,完全偏離了情景化教學的實質。這種錯誤情景化教學方法不僅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教學效果下降。
三、打造情景化教學課堂的具體措施
情景化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通過創建生動形象的情景并將學生引導進來,進行知識內容的傳授,如此有利于小學生理解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為優化情景課堂教學模式,打造有效可行的情景化教學課堂,具體措施如下:
1.豐富情景化教學課堂形式
情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主要是為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內容引進授課教師創設的生動形象的假設情景中,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教師制訂的教學計劃應該注意將具有抽象性及邏輯性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結合,貼近生活,保證知識內容的具體化,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豐富情景化教學課堂形式,可以通過童話故事,或者拿出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實例講解,例如,學習圖形時通過魔方、手環等實物進行幾何圖形的分析,使學生能夠將吸收的知識通過這些物品進行理解記憶,又或者講解乘除法時可以利用數積木等方法進行授課,學習長度可以以手指長度為例,為學生認識長度的概念提供一個大致的標準。
2.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情景模擬
在情景化教學應用中,教師應結合數學教學的知識內容組織實際的情景模擬,通過形象的肢體動作引導學生去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適當設置一些貼近實際生活的小故事或小場景,使得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去發現數學知識的奧妙,真正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課本三角形性質的教學中,可以進行實物拼圖或者用長度不同的小木棒去圍住一個物體如橡皮、鉛筆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去理解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實質。
3.教材與情景的有機結合
針對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應偏離教學的本質,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將教材內容與模擬情景有機結合到一起,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保證能夠吸收理解到知識內容,避免情景化教學課堂過于形式化與盲目性。此外,在課堂以外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學習長度知識時,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的書桌或者凳子的長度,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將實際生活與教材內容結合到一起,同時啟發了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情景化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斷革新,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數學教學的效率,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翟金英.打造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4,(92):85.
[2]王成義.實施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的探索[J].青年文學家,2014(8):247.
[3]王俊香.提高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實效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4(16):8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