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嫣紅
摘 要:科技保障了一個國家的現在,而教育則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因為教育的對象正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根本——學生。在學生進入初中以后,心智和思想都開始發生改變,自主意識有所增強,由小學的孩童心理向成人過渡。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中,包含了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各種不同的文明和思想,學生通過學習各種不同的文化,將更有利于自身思想的發展。情境教學法,則是最形象、最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以真正理解不同而復雜的歷史和現代文化。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情境教學;有效教學
以往的歷史與社會教學存在很多弊端,如學校不重視,認為在初中最重要的還是語、數、外等學科,這就導致歷史與社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敷衍了事,最后造成學生對歷史的消極態度,對歷史學抱有的態度也只是“死記硬背”。但學生的成長不單是分數和成績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人格和思想的健全成長,因為沒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礎,其擁有的知識只會成為“禍害”。情境教學法是從根本上改變枯燥的、死記硬背式的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態度。
一、情境創設所必備的因素和需注意的事項
現在大部分初中學生都不是很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歷史與社會學科,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是老師或家長灌輸給他們的,學生最直觀的想法就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學生的父母和老師,對他們說得最多的是“前途”“將來”,而世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也是這些學生時常聽到的話題,因此學生就會覺得開卷考試的科目并不重要,只要隨隨便便聽一聽,考試翻翻書就可以了。所以,老師在創設情境時,首先要弱化該科目的傳統考試結果對學生的影響,提升情境中學生的感受度,從而對歷史與社會有一個深刻的認知,而不是把情境教學當成讓學生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的新工具,這是應用情境教學的根本目的。
生活在現代的初中學生,很容易忽略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寶貴文化,每一段歷史的輝煌和衰落其中都蘊含了極其復雜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周而復始”就可以概括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的那些璀璨的“星光”是如何的耀眼,而當光芒消散,就代表著另一顆“新星”的升起。所以老師創設的情境,應充分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比如,在講秦始皇時期的知識時,學生只是知道七國之間連年的戰亂,但沒有深一層的理解,所以老師創設的情境,要具體到不同平民、農戶的生活現狀以及軍隊士兵的艱苦。全面而細致,是每一個情境的基礎。
如,在講到社會方面的知識時,就會出現地域之間的差別文化,包括國內鄉村、城鎮之間的文化差別,國外各地域之間文化的差別,而在采用情境教學時,就需要老師客觀地去講解。當兩種差別較大的社會文化出現強烈的碰撞時,就需要根據各自的優勢和弊端進行講述。如,在初學歷史與社會課時,第一單元第二課“鄉村與城市”和第二單元第三課“世界大家庭”,因為多種風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出現,其創設的情境很容易讓學生感到迷茫或混亂,這就需要老師在情境教學時具有較強的明確性和針對性,突出每一種文化特點的同時,還要告訴學生每一種文化都自有其優勢和價值。
二、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
1.以情境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情境教學法,可以帶動學生的情緒以及學習欲望,自然而然地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但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內容來創設情境,就會導致歷史與社會學科內容單一,只是講述中國和其他國家歷史的發展過程、朝代的興衰起落,主要的內容則是圍繞著比較有名的開國皇帝、功臣和昏君、奸臣等的一些事跡,即單方面地傳授給學生,卻沒有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正如1+1=2,初中學生是不會想去研究1+1為什么等于2的。針對這方面,老師就可以講述現代比較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然后讓學生自由地討論。比如,商朝的滅亡,以前基本上說的是紂王的昏庸無道、嗜酒好色、迫害忠良等,但古代的個別學者卻有不同的看法。老師可以告訴學生,孔子的大弟子子貢就針對紂王說過一句話,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千萬不要成為失敗者,不然所有的過錯和罪惡都會歸加到你的身上。到了現代更有一些學者開始替紂王說話,老師可以通過這一話題創設情境,然后讓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而老師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則要分析這兩種觀點,不需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評斷哪一種想法是正確的,哪一種是錯誤的,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利用兩種不同的情境為學生講述歷史知識,讓學生知道自己想法中有哪些欠缺考慮的歷史問題和知識,然后提高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成果。在講到其他朝代的衰落和興盛時,也可以使用類似這種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想想自己又會如何,以此來增強學生對于歷史問題的思考能力。
而在講到西方國家或著名城市的時候,也可以運用這種情境式的辯論方法。比如,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中第四單元的第一課和第二課所講的城市——華盛頓和巴黎,雖然是世界聞名的城市,但生活在那里的人民一樣有著種種問題,其他歐美城市也同樣如此。老師通過情境教學就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其他國家的文化、文明,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解程度以及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把情境教學應用于歷史與社會學科中時,老師還可以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每一個事件發生的原因,令學生意識到歷史事件的發生并不是只有一個原因,而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就同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一樣。比如,岳飛被當時的皇帝宋高宗最后賜死,以前的書本說是因為皇帝被秦檜蠱惑所致,但宋高宗也是一國之君,不是白癡,自然知道岳飛死后,朝廷再無領兵對抗外敵之人可用,為什么還要冒如此之大險去賜死岳飛呢?而岳飛如果知道自己回到京城必死無疑,那為什么回去,是因為家人在京城嗎?這些問題都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假設學生是岳飛,應該怎么處理這種情況,從而讓學生深入地思考歷史,而不是只學到了歷史課本上所描述的文字。
2.情境教學的現代化應用
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學科和老師教學的過程中,其實都會發現一個情況,學生在考試過后不久就會忘記大部分內容,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這門學科的知識。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和完成作業時可以運用到相關的知識,很少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用上自己掌握的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知識,而電視上播放的與其相關的節目,初中生又很難看得進去。“與時俱進”這四個字同樣適用于教育教學領域,不斷創造更有效的教學方式,應是每一個老師的教學目標。所以老師可以利用現代先進的網絡技術,讓學生參與到情境教學中,讓學生也擁有一部分主動權。老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嘗試在自己的微博或QQ空間每天發布一個有關的情境話題,供學生進行討論、辯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以編寫故事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編寫以后發生的事情。但在建立這個交流群的時候,為了避免有的學生用學習的幌子長時間上網,或是大量的討論信息老師沒有時間一句一句瀏覽,老師可以根據情況而規定學生留言的字數和每天留言學生的數量,而且老師要明確說明學生可以大膽、勇敢地表達自己對這個話題的觀點,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比如,在講到工業革命時,老師可以以“為什么中國當時沒有成功地進行工業革命”為引子,讓學生結合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讓學生自己編寫“中國的工業革命”。老師再通過學生的留言,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想法,然后再結合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中,不斷改善情境教學中不足的地方,讓情境教學不再像講故事一樣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而是更加具有可觀的教學效果。
歷史與社會,其實就是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些知識和話題有些深奧和無聊,而情境教學法的一大優勢,就是通過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來增強學生對其的興趣,就好像是電影一樣。所以老師在創設情境時應注意情境的趣味性,既不能讓情境教學變得無味、枯燥,也不能本末倒置,讓學生只懂得編故事,而忘記了各歷史和社會文化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沈巍.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實施問題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4(0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