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講話實現了我們黨在文藝政策和文藝思想上的又一次理論創新。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和深化以人民為本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問題。第一,在“創作為了誰”的層面,總書記強調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這形成了“創作為了人民”的鮮明導向。第二,在“創作表現誰”的層面,總書記強調必須把人民群眾作為藝術表現的主體。第三,在創作源泉的層面,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 形成了“創作源自人民”的鮮明導向。第四,在創作評價的層面,總書記強調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二是中國文藝如何代表時代風貌的問題。首先是代表時代風貌與作家藝術家的個性呈現問題。其次是代表時代風貌與文藝的娛樂功能的關系。再次是代表時代風貌與藝術家的批判精神的關系。三是中國文藝如何引領時代風氣的問題。第一,要著眼于歷史繼承性,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熔鑄在文藝創作中,形成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精神的創作導向。第二,要著眼于現實指導性,把踐行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文藝發揮引領時代風氣作用的中心內容。第三,要著眼于世界文明交流對話的需求,把真善美作為文藝永恒的價值追求,努力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文藝工作座談會;文藝創作;以人為本;時代風貌;民族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永恒的價值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講話一方面繼承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主旨,堅持了文藝的“二為”方針,另一方面,又針對當今時代特點和文藝創作實際,立足文化強國建設的新高度,集中闡發了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如何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這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實現了我們黨在文藝政策和文藝思想上的又一次理論創新。
一、堅持和深化以人民為本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直接觸及了如何確定當今中國文藝的本質屬性這一最核心的問題。他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這一論斷在文藝的本質屬性上進一步明確了文藝的人民性,突出了社會主義文藝與人民的文藝的內在一致性。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于文藝方針的新表述,是在長期堅持的文藝“二為”方針基礎上的提煉升華。
進一步說,這一表述與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記者時講話所提出的“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緊密銜接,也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精神緊密銜接,突出了黨的宗旨意識在文藝領域的鮮明體現。我們認為,把文藝的人民性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形成了堅持以人民為本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是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新發展。
具體來說,堅持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突出地強調了文藝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為誰而寫、表現什么、由誰評判等方面都突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明確了文藝與人民的血肉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這一論斷從文藝創作活動全過程的不同層面具體闡述了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形成了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所凝煉出的四個支撐觀點。
第一,在“創作為了誰”的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這形成了“創作為了人民”的鮮明導向。
文藝如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以多樣化的審美形態和豐富的藝術作品適應不同人群的藝術趣味和審美選擇,更要以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方式體現出對人民群眾的品位提升和價值引領。當今的中國文藝不應在市場化的生產與消費關系中迷失了自我本質屬性,而應當真正擔負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增強中國文藝影響力的重任。
第二,在“創作表現誰”的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人民群眾作為藝術表現的主體。
習近平指出:“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這形成了“創作表現人民”的鮮明導向。更為重要的是,總書記在這里闡述了文藝創作表現人民的具體要求:一是在創作態度上,文藝工作者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培育和激發出藝術家與人民的深厚感情,確立藝術真正以人民為表現主體的觀念。二是在表現內容上,要努力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這是要求文藝創作真實而富有深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和精神世界。作家藝術家不能只沉湎于個人的情感世界和一己的審美旨趣,而應當以“小我”的獨特審美視角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大我”的生活體驗和審美追求。三是在創作表現人民的價值引領上,要求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從而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這就明確了文藝為了人民,文藝表現人民,應當以普通人的出彩人生,以先進人物的鮮活形象形成積極的價值導向,引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
第三,在創作源泉的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這形成了“創作源自人民”的鮮明導向。
歷來在藝術的創作源泉問題上就有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鮮明地主張文藝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深入人民生活,獲得源頭活水。總書記在這里從新的時代要求出發,進一步闡述了文藝工作者如何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就當今中國現實而言,就是要主動融入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偉大征程和現實語境,融入人民群眾新的生活實踐,生動書寫中國夢的奮斗歷程,有溫度地表現普通中國人的出彩人生。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關于創作源泉論的進一步深化。
第四,在創作評價的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要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這從文藝活動的接受方面強化了人民對文藝作品的評價地位,形成了“創作由人民評判”的鮮明導向。在這一論斷中,人民群眾不再是過去那種作家眼中“我寫什么,你讀什么”或者導演眼中“我拍什么,你看什么”的被動的受眾,而是積極參與文藝活動的能動的鑒賞者和評判者。事實上,來自文藝活動的接受方面的審美選擇和藝術評價,是文藝作品發揮其審美功能的最為重要的構成因素。這就意味著人民群眾不僅是文藝作品的消費者,不僅是文藝發揮陶冶作用的教育對象,而且也是文藝價值的評判主體。我們認為,總書記的論斷吸納了當代文論發展的新的學術資源,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在藝術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的藝術主體論。
二、中國文藝如何代表時代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這里兩個“最能”的論斷在新的認識高度上闡述了中國文藝應當具有的本質屬性,明確了中國文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所應當發揮的獨特作用。進一步說,要求文藝成為時代前進的號角,既是實現“兩個百年”中國夢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文藝在當今時代的新使命。中國古代歷來就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傳統,形成了重視文藝反映現實,發揮社會教化作用的深厚積淀。如今在努力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在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升國民素質的緊迫任務面前,更加需要中國文藝勇于擔當,成為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深入理解這兩個“最能”的本質屬性,首先要探討的是,中國文藝怎樣才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我們認為這是要求文藝工作者真實而又富有深度地反映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表現處在民族振興偉業中的國人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特別是生動地書寫中國夢的實踐歷程,書寫普通中國人的出彩人生,這正是最具有時代特點的中國風貌。可以說,如何肩負起“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的重任,已經成為中國文藝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同時也為文藝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實踐領域和新的生機活力。如何深化對于文藝代表時代風貌的認識,我們認為,需要厘清幾個實踐中必然要面臨的問題。
首先,代表時代風貌與作家藝術家的個性呈現問題。
經歷了改革開放時代的逐步深化的理論探索,在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問題上,文藝理論和批評界已有共識。而今強調文藝代表時代風貌,并非要限制作者的創作選擇,抹殺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并非要求文藝回到“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大一統局面,而是要求作家藝術家正確把握文藝與時代、小我與大我、創作題材與自身審美特性的關系,自覺擔當起文藝的時代使命。其中體現著對于藝術規律的認知,倡導作家藝術家發揮自身優勢,突顯藝術個性,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和藝術風格來書寫和呈現我們的時代。
其次,代表時代風貌與文藝的娛樂功能的關系。
文藝的教化功能與娛樂功能本來就是統一在整體的審美功能之上的,但是在藝術實踐中又確實存在過度娛樂化的現實問題。在市場化、商業化取向之下,文藝的娛樂功能被過度放大,獵奇式的、淺表化的、快餐化的、一味媚俗的甚至“重口味”的書寫和創作在博人眼球,對經典的“祛魅”和“戲仿”流行,進而形成了傳統韻味疏離、意義中心泛化、人文關懷淡薄、作秀惡搞成風等傾向,浮泛的娛樂化以及媚俗之風降低了文藝應有的品位。[1]這樣的文藝顯然不能代表當今的時代風貌。說到底,還是要準確把握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系,既要發揮文藝的審美娛樂功能,又要體現時代的審美理想和價值追求。最為重要的是積極尋求主旋律與娛樂性的契合點,形成“叫好又叫座”的審美效應。我們不應當把兩者對立起來,文藝代表時代風貌也必須主動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走向,尋求娛樂性與引領性的審美對接點。近期熱映的影片《智取威虎山》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再次,代表時代風貌與藝術家的批判精神的關系。
我們認為,強調文藝代表時代風貌絕不意味著否定和抹殺作家藝術家的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也絕不是倡導歌功頌德,粉飾現實。恰恰相反,在藝術家揭露現實、反思現實的批判精神中就蘊含著對于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追求,蘊含著對于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的呼喚。有論者指出:“文藝精品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和夢想,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2]這其中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無疑包含了作家藝術家的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也足以代表時代風貌。當然,應當看到,藝術家的批判精神有不同的表現形態,或者是深沉的現實主義情懷,或者是先鋒主義的創作姿態,抑或是寓莊于諧,針砭時弊的幽默喜劇等,都可能以其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來激勵和啟迪人們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當今提倡文藝代表時代風貌,還有一個更為鮮明的時代主題,就是面對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經濟、科技、文化競爭,面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緊迫任務,中國文藝如何面向世界生動講述中國故事,準確闡釋中國精神,主動塑造豐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中國形象。這是中國文藝代表時代風貌的題中應有之義,迫切需要作家藝術家增強主動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的自覺意識和行動能力。近期,大型舞劇《絲海夢尋》在聯合國總部大廳精彩上演,贏得好評如潮,這是繼《云南映象》《木蘭詩篇》之后,又一次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成功展示。
當前,在確立文藝應當主動塑造面向世界的嶄新中國形象的自覺意識之后,我們要著意探索文藝中國家形象的豐富內容,譬如勤勞、善良、勇敢的中國人形象;古老、多彩、現代的中華文明形象;發展、開放、和諧的中國社會形象;優美、宜居、獨特的中國生態形象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文藝中的中國形象塑造是具有雙重功能的,并非只是對外傳播所用,它同時也對自己的國民有著影響、凝聚、啟迪、提升的作用。當前現實生活中屢屢發生的國民行為嚴重損傷中國形象的事件充分說明,中國的國家形象構建,必須建立在國民素質全面提升基礎上,必須強化全民族維護國家形象的意識。文藝恰恰可以在直接的國民素質教化之外,發揮其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濡染作用。
因此,文藝實踐中的中國形象塑造應當同時針對本土國民,強化“形象接受”方面的探索,在國家意識、民族精神、公民素養的提升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中國文藝如何引領時代風氣
深入理解中國文藝兩個“最能”的本質屬性,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中國文藝怎樣才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我們認為,引領時代風氣是對文藝的價值導向要求,是對文藝審美功能的深度闡釋,具有十分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中國文藝要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起到中堅作用,要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建設格局中發揮支撐性作用,就必須擔當起引領一個時代風氣的重任。實際上,代表時代風貌與引領時代風氣是當代中國文藝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可偏廢的使命與責任,兩者之間存在著互補和遞進的關系。我們既要重視真實而深刻地反映和表現生活,更要重視文藝作品所發揮的啟迪、引領、激勵、提升作用,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中國文藝要發揮引領時代風氣的作用,應當緊緊圍繞三個基本方面著力:
第一,我們應當著眼于歷史繼承性,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熔鑄在文藝創作中,形成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精神的創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工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恰恰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骨氣和底氣。我們需要深度提煉其中的時代內涵和當代價值,構成文藝引領時代風氣的深厚根基。
第二,我們應當著眼于現實指導性,把踐行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文藝發揮引領時代風氣作用的中心內容。
對此,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以藝術的、審美的方式來傳播和弘揚核心價值觀,而不是簡單地把文藝活動當做核心價值觀宣傳的傳聲筒。應當切實尊重藝術規律,注重發揮各門類藝術的各自優勢,形成文藝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整體格局。要按照習總書記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第三,我們應當著眼于世界文明交流對話的需求,把真善美作為文藝永恒的價值追求,努力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
文藝的社會作用其實就凝結在真善美所代表的認識(啟迪)作用、勸喻(教化)作用和審美(娛樂)作用之中。藝術作品對于真善美的生動呈現,能夠在審美的氛圍中發揮啟迪人生智慧,傳遞道德正能量的作用。重要的是,如何調動藝術活動中主體與受眾的審美自主性,實現寓教于樂的藝術形式與自覺求美的積極心態之間的內在契合。這就需要把藝術活動作為一個由創作者、評論者、欣賞者共同參與的“審美場”,從中把握文藝引領時代風氣的各個關鍵環節。進一步說,要實現文藝引領時代風氣的功能,還需要從創作、批評、接受等多方面入手,來構建文藝“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的實現機制。
首先是創作層面。
如何提升作家藝術家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使命意識,自覺地把文藝當做鑄造靈魂的工程,就是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反觀文藝界的某些亂象,“少數創作者為了金錢名利,不分善惡美丑,混淆是非觀念,為了博取眼球,在作品中肆意展示暴力、欲望以及所謂的人性之惡。還有一些創作者,宣稱自己的創作只是為了自我宣泄,為自我寫作、為快感寫作成為時髦的口號。”[4] 存在這類亂象,無疑會降低文藝自身的品位,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審美功能。
這里的關鍵是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團結凝聚、教育引導、影響激勵,將文藝體制內外、協會內外的各方創作力量聚合到“中國夢”的文藝書寫的精神旗幟下,努力促進作家藝術家將個人書寫與家國情懷、展現自我與影響大眾有機結合起來,發出鮮明的時代強音。
其次是批評層面。
發揮文藝引領時代風氣的功能,不僅要有作家藝術家的自覺意識和積極實踐,而且需要理論批評界通過健康的文藝批評來大力倡導、積極扶持,需要從文藝如何代表時代風貌與引領時代風氣的視角來強化對作品的評價和引導,旗幟鮮明地倡導正確的創作導向,批評存在的不良傾向,鼓勵涌現出更多有筋骨、有情感、有溫度的優秀作品。這就對于理論批評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繼承中國古代“知人論世”、“知言養氣”的批評傳統,運用歷史的、人民的、美學的、藝術的觀點來評價和鑒賞作品,切實增強批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信力,更加強調文藝本身的審美作用和社會效果。
從理論批評的作用上說,既要針對作者,發揮對于文藝創作的診斷、評價、導向作用,也要針對讀者和觀眾,發揮對于作品理解的鑒賞、闡釋、引領作用。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全媒體時代,一些文藝現象可能具有吸引眼球的話題性,其中也存在值得關注的傾向性問題,迫切需要及時有效的文藝批評來加以匡正和引導。在這方面,《人民日報》近年來連續推出的“文學觀象”和“文藝觀象”專欄就是富于探索性的、形式新穎的批評實踐,在理論闡釋與現象分析的不同層面進行了針對性很強的討論,發揮了積極的批評引領作用。
再次是讀者和觀眾的接受層面。
文藝作品審美功能的實現有賴于受眾的審美接受水平和審美趣味選擇,尤其是在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各類作品層出不窮的當下,受眾的審美選擇權更加重要。因此,實現文藝引領時代風氣的價值功能,必須重視讀者和觀眾作為接受方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拿怎樣的優秀作品去占據市場,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優秀的文藝作品能夠對受眾發揮潛移默化的啟迪和陶冶作用,而受眾審美水平的提升也能促使創作者下功夫拿出精品力作。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具有鮮明價值導向和教育意義的作品如何以當今受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如何經受市場機制的考驗而表現出藝術生命力和藝術影響力。這就要通過創意和制作機制、評價和推介機制、受眾引導和接受機制構成合力,真正實現讓高水準的作品有高票房、高收視率、高閱讀率。在這方面,我們面臨的實踐問題依然十分艱巨,切實解決文藝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還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去解決文藝創作鏈中各個環節的培育、引導和建設問題。(責任編輯:楚小慶)
參考文獻:
[1]徐放鳴.審美文化與形象詩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213.
[2]黃坤明.弘揚中國精神 凸顯文藝靈魂[N].人民日報,2014-11-25.
[3]徐放鳴.中國形象的藝術呈現研究[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2.
[4]張江.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J].求是,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