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琦
摘要: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特別是勞動人民世世代代在生活和勞動中流傳下來的少數民族歌曲更是成為我們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寶貴資源,多聲部民歌更是體現了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熱情和默契,以及生產勞動中集體協作的精神。然而隨著少數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當代的少數民族的青年中,這些以家庭、勞動團體為單位用口頭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多聲部民歌的影響呈現越來越弱的趨勢,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
關鍵詞:廣西多聲部民歌 音樂文化遺產 傳承保護
廣西地區聚集了壯族、瑤族、侗族等12個少數民族,在這些民族流傳的音樂文化中,有很多多聲部民歌,這些作品的誕生與流傳豐富了我國的合唱音樂寶庫,成為中國合唱音樂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美麗一隅。目前在我們合唱作品的創作領域中,一些少數民族合唱作品是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體現。例如:《黑衣壯的酒》、《北部灣的風》、《阿哥阿妹來跳坡》。這些作品都是運用民間少數民族音樂的因素,結合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創作,體現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法規中提倡的“創新”。然而,在涌現新作品的同時,一些民間流傳下來的民間合唱因為流傳范圍有限,隨著時代的變遷面臨著消失的困境。如何使這些寶貴的文化在自己本民族的地域文化中得到廣泛傳播,成了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關于廣西少數民族合唱音樂整理和研究的現狀
關于廣西地區少數民族合唱音樂的整理和研究,已出現了不少的文獻資料。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陸華柏的《論廣西多聲部民歌》(賀綠汀曾為其撰寫序言)、《廣西壯族三、四聲部民歌的和聲分析》、《廣西壯族二聲部民歌的和聲思維》;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學家樊祖蔭曾經對廣西的多聲部民歌進行過一系列的系統研究:《廣西民間合唱的多聲結構形態》、《廣西民間合唱的和聲音程特點》、《布依族-壯族多聲部民歌比較研究》、《千言萬語同妹連—壯族“歡”類,多聲部民歌簡介》、《論壯侗語族諸民族的多聲部民歌》、《壯侗語族與藏緬語族諸民族中的多聲部民歌之比較》等等;除此以外,還有黎英海、耿生廉的《奇葩異彩—我國多聲部民歌贊》;覃榮的《廣西馬山縣壯族三聲部民歌調查報告》;黃吉遇、藍星勇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三聲部民歌》;黃革的《廣西西部的多聲部壯歌》;黃浩的《壯族三聲部民歌產生年代小考》;李志曙的《我國多聲部民歌淺談》;范西姆的《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審美價值》、《試論壯族多聲部民歌的形成與特征》;范志國的《廣西壯族多聲部民歌形態管窺》;陳良的《廣西多聲部民歌與中國民歌合唱》,傅左東的《廣西右江河谷多聲部民歌曲式和聲簡析》;李志曙的《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座談會簡記》;鄧如金的《簡論瑤族二聲部民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王小昆的《壯族多聲部民歌調式分析之管見》、《試論壯族多聲部民歌中同音列復合調式之特點》;陳海霞的《論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以傳播學為視野》;趙毅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探析》、《壯族的三聲部民歌初探》;楊春林的《少數民族地區高師多聲部侗壯族民歌合唱教學實踐》;桂文志《馬山三聲部民歌:壯錦般美麗》;曹昆的《論廣西傳統多聲部民歌聲部間調式運用的特點》;邱晨的《論廣西多聲部民歌的復調結合及其在復調教學中的運用》;陳海霞的《廣西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試論廣西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與發展的文化生態》;張升浩的《論廣西多聲部民歌中的支聲現象》;劉明媛的《上林三聲部民歌的發現》;苗東的《談嘹歌多聲部元素的開發和運用》;楚卓、廖琨銘的《論壯族三聲部民歌樂聲形態之美》、黃增民的《壯族多聲部民歌多聲結合及復調手法》;韋伯永的《上林:壯族多聲部民歌重放光彩》。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資料和研究,在此不一一列舉。這些文獻資料和研究,有關于地方少數民族合唱作品搜集整理的研究;也有對這些作品本身進行的研究,例如從曲式、和聲、復調等作曲技法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探索;還有針對某個地區的多聲部音樂所采取的保護和傳承手段的調查等等。
二、多聲部民間合唱音樂的傳播存在的問題分析
廣西各個地區民間流傳下來的多聲部民間合唱音樂,有的已被采集,記錄成曲譜,被當地的文化館等相關部門珍藏,也有的被編成歌曲集出版發行。然而不容置疑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多聲部音樂現在只是流傳在發源地,而且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地區里傳播的趨勢也越來越弱,年輕一代的人受到當代流行音樂和外國音樂以及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接觸和學習本民族傳統的音樂機會越來越少。再加上這些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生活和勞動中人們結合現實狀況產生的一種即興表演,并沒有記錄下來的曲譜,這種多聲部的表演形勢呈現出越來越稀少的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終將完全取代原始的生活狀態,這是一種發展和進步,但是與此同時,隨著少數民族原始生活狀態下產生的集體歌唱形勢也有可能逐漸消亡。這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嚴峻而又可怕的事實。少數民族中產生的多聲部音樂,原本是我國合唱音樂文化領域里寶貴的一部分,如果就這么悄悄流失,將成為民族藝術文化中無法彌補的缺憾。
三、針對目前存在問題所采取的挽救措施
(一)進一步深入到民間進行多聲部民間音樂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
一些未被記錄下來的多聲部民歌仍然存在,若想繼續挖掘整理,必須深入到實地去考察搜集。下鄉采風,觀摩當地少數民族集體活動時的歌唱表演,和當地少數民族進行有針對性的訪談交流,這些都可以進一步采集到未被搜集到的多聲部民歌。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以鼓勵各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報送當地的多聲部表演節目,以不同的地區為單位,組織交流比賽,同時可以發現和挖掘未被發現整理的作品。
(二)把這些多聲部民歌納入教材,豐富校園音樂文化教育,傳播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精華
在音樂教育中,合唱音樂教育越來越被受到重視。從幼兒園時期到大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合唱團體。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應該更有義務且具備優勢把當地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列入教育的內容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同樣,如果要很好地傳承當地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從學校教育抓起,會有更加顯著的效果。近年來,已有部分地區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平果縣從2006年開始將“嘹歌”引進課堂教學,鄉鎮的小學,縣城的中小學都在教學生唱嘹歌,而且平果縣第二中學的“銀朵雷尼”壯族合唱團還在2009年10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原生態民歌展演中被專家學者們贊譽為“民族音樂的繼承者”,此外還多次代表廣西參加全國的重要比賽和演出。平果縣的這一舉動,不僅借助教育的手段使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廣泛普遍的傳承,而且還使這些代表當地民族特色的寶貴音樂形式走出廣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讓更多的人欣賞并接受,并且成為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嘗試把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用這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廣西自治區的其它學校也推廣開來,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賞析理解這些作品,把這些作品也列入合唱排練的訓練內容,自然而然這些作品就會得到很好地繼承和傳播。
(三)把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列入機關單位、公司企業等社會上的業余合唱比賽的規定曲目,在群眾中廣泛傳播
近些年來,隨著合唱事業的推廣,結合單位以團結互助、樹立集體精神面貌為目標或者以紀念慶祝歷史事件為目的,合唱比賽逐漸成為重要的比賽途徑之一。為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也可以借助這種途徑來實現傳承。單位內部的比賽一般以部門為比賽團體,經常規定唱兩首曲目,一首可以是貼近本次活動主題的曲目,另外一首可以要求演唱廣西少數民族當地特色的合唱。這樣一來,多聲部民歌合唱又能借此機會在事業單位,公司企業等社會中廣泛流傳開來,被更多的人知道并接受。
(四)在單旋律民歌的基礎上進行多聲部創作,既傳承了單旋律民歌,又在原來基礎上實現了創新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民間流傳的歌曲數量居多,其影響廣泛。在這些大量流傳下來的單聲部歌曲的基礎上實現多聲部創作,既有利于傳承和保護單旋律的民歌,又有利于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同時也豐富了我國合唱音樂資源。鼓勵對單旋律民歌進行合唱編配,使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的多聲部音樂更加豐富多彩。
廣西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是廣西地區先民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少數民族生存、認同、發展的重要標識。傳承和保護這些寶貴的資源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命題。加強對這些多聲部音樂作品的保護開發和創新,對于贊揚肯定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弘揚民族文化、豐富我國多聲部音樂、繁榮文化產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樊祖蔭.論廣西多聲部民歌(序)[J].藝術探索,1988,(01).
[2]翁葵.廣西壯族音樂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策略[J].廣西社會科學,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