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蘊琪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
探析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與實踐
車蘊琪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
摘要: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員和教育者,輔導員職業生涯管理的成敗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當今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意義更加凸顯。針對目前90后大學生狀況筆者提出:注重高校輔導員自我教育及業務學習、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有效落實學生管理機制,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無形管理的熏陶是保證學生教育質量、促進高校教育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與實踐
現今,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期,改革已然成為各行各業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發展的新內容。當然,高校教育改革也不例外。90后的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里的主體,他們的意識形態和心理情態并駕齊驅。這些進入高校學習的“新生代”,由于來自全國各地,在思想意識、個人素質和勞動能力養成方面存在差異,于是,這給高校輔導員的學生思想教育、學生行為管理帶來挑戰。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高校樹德立人教育理念,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材的引路人。他們工作成效的優劣,也是高校辦學水準高低的體現。因此,新形勢下,90后大學生輔助與引導的作用值得深思。
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線,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層指揮員和教育者。輔導員職業生涯管理的成敗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注重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意義更加凸顯。
(一)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90后這個個性化的群體,我們不能開展同一模式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個人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與實踐,可以更好的,有重點的,分層次的,因勢利導的對不同類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從而使每位同學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培養及引導。
(二)有助于促進輔導員專業素質發展,加快職業化步伐。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工作的事務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展,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已從單一管理工作向復合多元的教育和輔導并行發展。故此,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沖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團隊是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發展指導和學生事務管理的有效途徑。注重個人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才能使高校輔導員明白自己的定位,從而更好地挖掘其潛能,促進其專業化程度發展,提升學生工作管理水平,提升輔導員的社會地位和學術地位,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有助于促進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與探索。高校輔導員工作內容具有熱烈鮮明的時代特征,輔導員不僅僅是教育者和管理者,還是探索者、引路者、創新者、研究者、協調者,更是情感師、指導師、心理咨詢師。面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高校輔導員工作必須求變求新,加強探索,轉換思想教育的思維方式,深入分析新情況,認真研究新問題,從而進一步把握教育規律,切實提出新措施,富有成效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心智成熟,但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使得信息傳遞迅速、廣泛而深入。,獲得信息的資源廣泛90后大學生面對各方面信息的攝入,心智早熟。但由于年齡所限,社會經驗不足,且因為獨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猶如溫室的花朵,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承受困難的抗壓能力。
(二)有自我主張,但自控能力較差。研究表明,90后大學生的人生觀總體上是積極、健康和向上的。他們有自身的憧憬和向往,在人生目標上,他們渴望完善和發展自我,也希望對社會和集體更具價值。但天生的享樂主義,無法堅持,在奮斗與松弛,吃苦與享受的平衡點上失衡,故而自控能力較差。如新學期列有展望和規劃,但無法為其年復一日的堅持,需要他人約束,才能更好完成自我管理。
(三)有突出潛質,但缺少自我表達的機會。90后大學生群體的學習和生活,一般都是處于教師和家庭的高墻維護之下。在成人為其建立的相對規則的成長環境中,他們常缺乏表達思想、表露自我的機會,有著強烈的參與社會事務的愿望,他們好奇心強,除了對涉獵知識的渴望,他們希望爭取更多表現自我,鍛煉自我的機會,從而滿足被了解和認同的內在需求。
(一)注重自我教育,加強業務學習
積極、自覺參加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作為輔導員,時常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助于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學習”貫穿于教學、管理、生活等的各個方面,并且結合工作實際,進行教育學、社會心理學及其它業務書籍相關知識的再學習,解決個人業務知識“儲備”問題,并在具體工作中加以應用,不斷積累經驗,做好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為其指引正確方向。
(二)關注90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重視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已成為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所做出的必然選擇,已成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的內在要求。但90后學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強,耐挫能力弱。輔導員需對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避免或消除由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以增進身心健康,消除心理不良隱患。故此,除了說服教育,時常鼓勵他們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增強責任心和團隊意識,班級定期舉行名人勵志成長故事的閱讀和講述也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另外,據各大高校的不完全統計,心理狀況不佳的學生群體中,有70%來自于貧困生。所以,關注貧困生,對他們進行正能量的引導尤為重要。家庭貧困的學生,一方面他們懂事、自律,學習比較刻苦,另一方面他們更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可對這些貧困生進行摸底建檔,掌握其家庭、學習和生活情況,為其在學校開展的各項資助活動中積極爭取名額,并聯系適合他們的勤工儉學崗位。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在關心貧困學生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自強的觀念更為重要。
(三)切實有效的落實學生管理機制
無規矩不成方圓。為加強班集體凝聚力,實現層次化分工管理,以更好推動其健康有序的發展,建立健全班委工作機制、狠抓紀風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輔導員應在學生群體中選擇一批思想積極向上,性格開朗,能力突出且熱愛班集體的青年學生組成班委,協助開展日常班務管理工作,在班委管理過程中,老師還應在學生干部心理承受力、工作作風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抓好對他們的教育和指導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相應班級的學生管理制度,平時嚴格考勤,量化考核,可在制度中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
(四)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注重無形管理的熏陶
大學不似基礎教育階段,除了激勵學生夯實基礎,學有所成,也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于是,秉承“厚德博學,求實致遠”的校訓,開展校園及班級活動便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適時開展演講比賽、征文評比、文藝演出、體育項目等活動,通過開展校方及班級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使學生興趣得到開發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為他們將來在社會上成為復合型人才,以及真正進入社會,接受社會實踐檢驗作出鋪墊和準備。
最后需要強調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是一項長效機制,不能流于一種形式。對于高等院校輔導教師而言,應該把學生管理工作上升到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次,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用管理方法的研究來指導學生管理工作。在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同時,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濤、劉國陽、靳菲.抓住學生工作規律,掌握學生工作方法.2009.1.15.
[2]王望崢、陳幗青.高校輔導員工作心得[J].教育論叢.2009.6.
[3]張小兵,鄒鑫.高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