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琳
【摘 要】堅持“隨文練筆”指導,是一種“短平快”的習作訓練,它能更好的將閱讀教學中的讀與寫結合起來,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課堂教學中經常進行形式多樣的隨文練筆,能為學生作文的筆端增添色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和拓展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外延。
【關鍵詞】語文課程標準;隨文練筆;形式多樣;提高作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衡量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要使學生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我認為平時堅持“隨文練筆”指導,是一種“短平快”的習作訓練。它能更好的將閱讀教學中的讀與寫結合起來,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隨文練筆”應伴隨著閱讀教學過程,依托文本,找準切入點,設計閱讀與寫作的教學目標,以達《語文課程標準》中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的要求。練筆的依托在課文之中,無論要安排怎樣的小練筆,或模仿,或補白,或拓展,都應當以課文為基礎,不能游離課文。所以在練筆之前,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就顯得十分重要,直接決定著內容的多寡,思路的寬窄,思考的深淺。只有對課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后找準切入點,學生才能有話可寫,有話會寫。達到木已成舟,水到渠成的應寫階段。
一、文章精彩處練筆
新教材文質兼美,語感鮮明。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感悟,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點”進行練筆。如《匆匆》一文,字字珠璣,語言如詩,膾炙人口。請看:“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教學時,我讓學生在分析這個句子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句式。有學生寫道:“大雁南飛,有北還的時候;月兒缺了,有再圓的時候;潮水退了,有再漲的時候。”還有:“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有學生寫道:“過去的日子如落花,被流水帶走了,如白雪,被太陽消融了”。這些精彩文段就是隨文練筆的“點”,學生通過仿寫就掌握了這個句式的寫作技巧,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情感激發處練筆
古人云:情動而辭發。教師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動情點”,以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一旦文本的情與學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時,便會產生巨大的“情感磁場”。這時再及時練筆,能將這種情感、感悟沉淀下來,久而久之凝結成學生的思想。否則沒有凝結成文字,過不了多久,這種情感、感悟會消解,會淡散。當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們對祖國的燦爛文化悠然神往、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無比仇恨之情油然而生,小孩一定有很多話想說要說,教師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情而發,師生共鳴。我聽過這一課的觀摩教學,學生們當堂疾書,侃侃演講。有對侵略者的憤怒譴責的,有呼吁國民不忘國恥的,有表明要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個個表達了自己內心最獨特的感受。這是發自學生最心底的聲音,這個聲音只有通過深刻的理解才能發出,而此時的隨文練筆卻給了學生一個宣泄的窗口,讓他的情感得以升華。
三、思辨爭議處練筆
抓住文本中人物的特點,挖掘其內心復雜的心理,多視角剖析和描畫是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強化個性表達的突破口。有位老師這樣設計《釣魚的啟示》的寫作訓練:“同學們,此時父親的內心是多么矛盾啊!從情感上來說,父親也舍不得這條魚,但從理智上來說,又必須叫‘我放,在他的心里仿佛有兩個小人在爭論,它們會說什么呢?”學生分成了兩組,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隨后,老師讓學生以《抉擇》為題寫了一篇小練筆。學生習作中,一個真實的、生活化的父親躍然紙上,一個深刻的道德命題在思維碰撞中得到了生動的演繹。
四、原點品味處練筆
要提高練筆的實效,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在小練筆所投射的文本的原點上多加斟酌。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原點中品出味,學出個性。我在教學《鯨》一課時,設計了“鯨的自述”一個小練筆,這個小練筆更是建立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基礎上。一位同學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一只小鯨魚,我兩歲了,盡管我只有兩歲,但是我的體型可不小哦,有一兩百斤哦!告訴你們吧,其實我是哺乳動物,而非魚類。魚類用腮呼吸,我是用肺呼吸,所以我不能再水下呆長得。但是我們為什么會生活在海里呢?這還得從我們的祖先說起。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和牛羊一樣在陸地上生活,后來海水涌進它們生活的陸地,祖先們就在淺海里安了家,可是海水越來越深,為了生存祖先們的身體就漸漸變成了現在這副魚的模樣。所以可千萬不要把我當成生活在海洋里的魚類哦!還有,我們鯨有很多種類,總的分成兩類:須鯨和齒鯨。我就是須鯨,我們呼吸時的水柱又高又細,而且還是筆直的,齒鯨噴出的水柱則正好相反。所以你們在找我玩時一定要仔細觀察,千萬不要認錯我喲!你們人類的雷達還是從我的身上得到啟示發明的呢!試想沒有對文本的理解,如何能寫得出這樣的小練筆來。
五、空白懸念處練筆
有些課文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這正是作者“言雖盡而意無窮”之處。老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讓學生把空白處補上,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如《唯一的聽眾》一文中間,當“我”告訴妹妹那個老婦人是個聾子時,“妹妹驚叫:‘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之后的一段是一個省略號,它省略了什么呢?這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補白“我”聽了妹妹的話之后的感受。這樣既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隨文練筆的形式不僅僅以上幾種,讀后感、列提綱式、簡短的寄語等都可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教學中,常進行形式多樣的隨文練筆無疑為學生作文的筆端增添了許多生動的色彩,即進一步豐實了閱讀教學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素養,拓展了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外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小學教學參考》[G].廣西:教育學院雜志社.2011
(作者單位:大田縣城關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