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寫作教學長期以來,面臨的一個尷尬局面是:一方面學生怕上寫作課,另一方面教師不愿教寫作課。寫作課成了教與學之間的苦差事。本文針對此現象,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探索了“創意境”與“寫長法”在漢語寫作中的教學整合運用。
關鍵詞:創意境 ?寫長法 ?漢語 ?寫作教學 ?整合運用
漢語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語文學習的考量尺。但長期以來,寫作課成了教與學之間的苦差事。學生怕寫,寫不出東西,無話可說;教師怕教,雖竭其所能,但寫作課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要么大同小異,要么主題單一,枯燥乏味,無新意可言。加之,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寫作信心和動力,寫作課教學陷入了兩難之地。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傳統教學法,而忽略了對學生本身寫作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使得學生在寫作課上興趣全無,給學生造成了有寫作課也行,無之也可的錯覺。本文在對此種現象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通過詩詞賞析“創意法”與外語寫作中的“寫長法”整合運用的分析,旨在對語文寫作教學有積極探索,更好地解決語文寫作課所面臨的困境。
一、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漢語寫作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寫作的實踐能力。當前,學生在面對寫作過程中普遍存在無話可說,不想寫,下筆難的困惑。究根窮源,原因有四:一是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長經歷幾乎是一個人完成內心的成長和獨自的對話,這使得他們往往較熟悉網絡,但在現實生活中,與同齡人、同學師長,甚至父母之間的交流交談很少,不愿意表達自己、表現自己。而寫作教學首先就是需要建立在對寫作主體言說欲望的激發與激勵上的,學生要有想說想寫的內在動力和欲望,這是寫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二是由于學生身處的社會環境單一,語言環境也相對單一,加上詞匯量儲備不足,在交際乃至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更傾向于使用單調的網絡用語,而網游、漫畫也多是簡單詞匯的重復再重復,滯礙了學生對于詞匯豐富性和容納性掌握的訴求。而寫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能有話可說,也就是有一定的詞匯量存儲;三是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過多地依賴于網絡,在進行創作中多不是發揮自我能動性,而是完成了搜索、復制、剪切、粘貼的過程,很少注意文中所寫的內容。在學生的寫作中造成了誰復制剪切的巧妙、抄襲的水平高超,誰的能力就越高的假象。我們說文章進行借鑒也需要進行消化為自我的東西。況且,寫作是既不能簡單地重復別人,也不能重復自己的事,每一次寫作都是一個對他人學習、對自我相對否定和超越的過程,沒有兩篇好文章如出一轍,也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標準去衡量,每個人的寫法和語言表達也具有差異性,這才是寫作的意義所在;四是學生模仿范文寫作,雖也注意到了范文的外在形式,但沒有真正地發自心底熱愛范文,更沒有真正體會到范文的精髓所在,寫出來的文章固然四平八穩,但生硬沒有靈魂,不能打動人,這是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寫作課時間較少,通常一周一次作文課,教學方式不外乎老師布置作文——批改作文——分發作文三個環節,缺乏對學生的系統的指導。批改作文過多關注學生的語法規范、病句錯句,往往忽視了學生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文章框架,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拓展,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發揮。二是教師多是關注文章本身的完成與否,往往忽略了寫作的過程,對文章修改的過程沒有能及時給出學生在遇到困難問題時以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過多注重最后成品的得失成敗,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三是教學方法單一,創新不夠,局限于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因此,在漢語寫作教學中,“如何教”和“怎么教”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創意境”和“寫長法”的整合運用
“創意境”教學是古典詩詞作品賞析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通過聯想、想象、以豐富生動的情感化、形象化語言,創造出與作品意境相通的意境感染、帶領學生進入這種境界,從而更深地感悟、欣賞、再創造與作品共情的過程。“寫長法”教學本是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理念,它是王初明教授針對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多年而不會實際運用提出來的。筆者借用這種強調寫作先從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開始的教學法,將其運用到漢語的寫作教學中,并結合“創意境”教學法,將兩種教學法整合運用,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師善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在色彩創意境教學中寫作
馬克思曾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色彩是最容易打動人們的心靈,面對蔚藍的大海、銀色的雪山、火紅的花海、金色的沙漠,人們會感慨萬千,德國藝術家阿恩海姆指出“說到表情作用,色彩又勝過形狀一籌,那落日的余輝以及地中海碧藍色彩所傳達的感情,恐怕是任何確定的形狀也望塵莫及的”。對于教師而言,善于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在有聲、有色、有形、有像的環境中能夠更好地實施創意境教學法。首要的是學生應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對畫面及色彩能有直觀的感受,如在賞析王昌齡的《從軍行》時,教師能夠著重把握青海、長云、暗、雪山、黃沙、金甲幾個詞,把握詩歌的色彩渲染和意境突顯。通過雪山的白、沙漠的黃、金甲的金,色彩感強烈的畫面,把邊地的凄冷、荒涼、暗沉、荒蕪、冰冷呈現在眼前,同時也把邊地的環境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地呈現了出來,從而使學生腦海中浮現出邊關青海湖上空的長云連綿,映照得雪山昏暗的畫面,孤城遙望著西北邊陲的玉門關,在沙漠中長期戰斗把身上的鐵甲都磨穿了的場面,感受到不徹底打垮敵國我永遠不把家還的豪情。
可以說,色彩具有強烈的表情性,通過色彩和畫面呈現出來的情感創造了意境。教師讓學生用語言表述“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所見所感,用文字寫出來,即是一篇寫作練習。
(二)教師善于運用背景交代,以情帶入,在情緒創意境中寫作
情緒創意境,主要是對作品產生的特定歷史背景、來龍去脈進行交代梳理,讓學生了解作品創作的世風、時風及士風,如在講授陶淵明《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時,應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是在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后的第二年,詩人所寫的《歸田園居》五首是對舊“我”告別以及新“我”的歌頌,文中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所表現的精湛藝術技巧,是源于作者內心的淡然和欣喜。雖然他拙于種地(“草盛豆苗稀”),但他依然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即使濕露沾濕了衣裳,也毫不在意,因為無違于他內心的“愿”。他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在他看來縱然是做個衣食可能堪憂的農夫也比做個在官場上為“五斗米折腰”且奴顏婢膝的為政者強。學生了解了詩歌背景才能體會詩人在山林中的閑情逸致,以及作品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相互映襯的藝術美感。通過這種意境教學,學生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時,體味當時的社會狀態。學生情緒高漲,帶著充沛的感情,描述詩人筆下的田園生活時,這也是一個述而且著的過程。
(三)教師善于運用準確生動、連續完整、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導學生
教師一開始的豐富形象化語言對寫作教學非常重要,因為學生最一開始就是在教師情感化想象語言的感染下,進入作品的意境。如賞析《哀郢》時,教師能夠運用準確的語言,使學生了解詩人通過登高及臨水感懷的表現方式表達情感,讓學生體會作品中大量虛詞、疊音詞、同義成分的反復使用,可以使原來僵直的詩句變得情感四溢,語意深婉悠長。使學生在這種一唱三疊中漸入詩人境界,逐步看到詩人所呈現的意象,找出詩人的路途經過,理清詩人的情感脈絡,找到表達詩人感情的意象,營造出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抒情氛圍。體悟到具有楚地語言特征的“兮”字語氣詞除了表情達意之外,亦具備調節節奏的作用。教師先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述,并試著讓學生也這樣用帶有情感的語言表述出來,如,有的學生會說望見故國楸樹是高大茂盛的、繁盛茂密的,有學生會形容郢都的東門凋敝、破敗、荒蕪、寥落、寂寞、冰冷、安靜,也有學生說應該有種英雄沒落的凄涼感,還有的學生說該和《赤壁賦》里的赤壁一般充滿了歷史和滄桑感,有學生在描述詩中的鳥和狐時有更生動想象的表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表述或有不準確不貼合原文的描述,但幾乎沒有學生無話可說或是說不出來。
最后教師讓學生們自己總結選出說得較生動準確的描述,學生一下子變得有話可說,這時讓他們練習寫下對這些意象的表述,學生就不會覺得乏味,也不會抵觸寫作文了。
(四)教師鼓勵學生將作品中的意境用不同的方式盡可能多盡可能長地再現出來
寫長法教學鼓勵學生寫長,在作品的創意境賞析中,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體會到作品中的意象、概念所蘊含的深層含義,鼓勵學生將這種深層意義用自己的語言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來,并試著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盡可能長盡可能多地寫出來,就是有效的寫作練習。
作品意象的還原和語言表述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打斷和糾正,積極鼓勵學生放開手腳,放開膽子去寫,先寫得長寫得多,然后再糾錯和精煉,在寫得“長”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語病和問題。例如在《哀郢》作品中“東門”“楸樹”“狐”“鳥”等的意象表現,通過教師“創意境”和“寫長法”結合后,學生能輕松寫出“記憶中的東門”“古國的楸樹”“悲涼之狐”等這樣的小短文,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再害怕寫作文,并且還非常愿意動筆寫作,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循序漸進逐步指導學生文章的組織結構,思路整理等寫作技巧。如此,寫作課的教學也會變得更生動和有趣。
三、結語
“創意境”教學法和“寫長法”的整合運用,要求教師能夠廣搜資料,精心備課,錘煉語言,描摹意象,觸類旁通。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準確與否關乎學生能否最直接、最感性地接受。同時,教師的語言情感和寫作實踐對學生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深諳寫作的教師他們本身就有著更為親近和靈動的魅力。
教師整合寫作教學過程中,要特別留意寫作相對稚嫩的學生,要有意識鼓勵他們,通過“意境的營造”和剛開始但憑有話可言可寫的教學法,讓他們敢說、敢寫,進而感興趣,達到不畏懼寫作,愛上寫作的目的。“創意境”和“寫長法”的整合運用,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能力的綜合訓練,讓“寫”成為一種習慣。它不僅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還是對學生情感激發,認知感悟、審美體味的訓練,也是對學生音樂美術、視聽藝術的有益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初明.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外語“寫長法”的教學理念[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2][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朱疆源譯,[美]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張武升.教學藝術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李艷艷 ?云南昆明 ?公安邊防部隊士官學校基礎部 ?6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