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善用“留白”藝術,引導學生進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這樣,學生會對學習和探究活動更有興趣、更有動力,也會從中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并收獲成功,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 ?課堂留白 ?個性發展
留白是中國畫種常用的一種繪畫技法,目的是讓觀賞者在欣賞畫作時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將空白處想象成畫面的一部分,進而體會畫作的內涵和意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是指將留白手法運用于教學中,并以此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水平的活動。小學語文教學講究留白藝術,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并能使他們在求知過程中主動地、自主地思考、探索,進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留白”中得以充分發揮。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研究和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
一、設置懸念留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產生疑問開始,然后讓他們提出疑問,再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疑問,實現以問促學。或者教師針對教學重難點設置懸念,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主動求知、主動發展,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教師不必急于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生硬的剖析會成為多余。如此,教與學才能達到同頻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類的“老師”》一文,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看到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呢?”學生會回答:“人類的老師就是人類。”之后教師可以再問:“是這樣嗎?請同學們翻開書本自己讀一讀,看看人類的老師到底是誰?學生急于知道答案,就很快進入了學習的氛圍中,讀完以后,才恍然大悟,原來人類的“老師”是蝙蝠、鳥兒、鯨、雞蛋、袋鼠……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的目的在于啟發誘導學生思考,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是給出時間、空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情感,問題的答案自然會呼之欲出,課堂教學也會水到渠成,使學生與課文的內容產生共鳴。懸念的設置到最后解答,猶如文章的布局謀篇,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能品嘗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華到美的境界,進而使語文課堂顯得更加充實與豐富。
二、給學業生留下實踐探索的機會
語文是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基礎學科,教材課文的內容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有些課文學生僅僅通過閱讀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有較深的感悟,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即當學生在接受間接經驗的同時,教師更要合理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實踐活動來加深對已獲得的間接經驗和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郵票齒孔的故事》一文時,課文中告訴了學生,法布爾發明的郵票打孔機既方便又實用的特點,究竟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學生一定充滿了疑問和好奇,這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動手找一些圖片和針,讓他們動手去扎一扎、撕一撕,親身體驗一下法布爾發明打孔機的妙處。在這里,“留白”教學藝術的合理運用,不僅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還可以激發學生在生活中的發明愿望和創新精神。
三、給學生的思考留白
思考既是一種能力,又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在很多時候,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不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提出問題或者安排討論環節后,只給學生留出一兩分鐘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結果學生還沒有得出結論教師自己就說出了答案。其實,學生并不是沒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只是缺乏教師的引導和思考的時間。而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能夠增加學習信心、發散思維,能夠得出多種答案。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給學生的思考留白。比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分析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但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的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性格愛好、心理特點等各不相同,如果教師不給他們思考、探討的時間,只是重視讓學生回答和掌握標準答案,結果卻是為了追求閱讀的共性而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展都受到了影響。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白,讓他們充分的思考、探索,進而去創新和創造,獲得更多的知識。美國教育家西奧多·W·海伯說:“一個學生要想較好地學習,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學習思考,這是一條規律”。
四、拓寬文本留白,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
任何教學都要以教材為依據,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更要立足于文本,并善于抓住課堂教學的空間,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他們放飛想象。教材中,不少課文的關鍵詞語和語段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切入點,拓寬文本中的留白,進一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轉化與整合,引導他們聯系課文情況和生活經驗去體味和想象。還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類的“老師”》一文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向學生提問:“自然界可以充當人類老師的生物就只有這些了嗎?還有什么呢?”這個問題引導著學生熱烈地討論著自然界的各種生物,既是對課文內容的豐富和充實,也能夠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趣味,進而使他們產生親近大自然的情感。文本本身有“留白”,教師通過深鉆教材,挖掘出這些潛在資源,學生就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中任意翱翔,播撒創新的種子。這些人類的“老師”就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中的留白不僅是一項教學技巧,還是一門藝術,有價值的留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幫助學生發散思維,發揮想象力,在補白的過程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能增加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進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史云霞.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6).
[2]劉樹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2(2).
[3]李玲.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儷人:教師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