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杉 苗林 劉蕾
【摘 要】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和智力的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區域性決定了它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對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加強科學管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促進兩者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 作用
當前,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得到大幅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也大幅度提升。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國內外形勢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國經濟發展同樣面臨很多風險,迫切需要區域內人才培養結構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區域內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方式轉變培養人才,以求獲得經濟社會和國家競爭力的長效發展。區域經濟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密切聯系當地行業企業,根據產業布局調整專業結構,根據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改革教學內容,創新科技應用和開發,與地方企業聯手育人,培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把經濟增長從依靠增加人力資本數量轉變到依靠提升人力資本質量上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核心要素,而系統培育技術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重要使命。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高職教育已被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以期為社會培育千百萬能夠直接服務于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和發展貢獻力量。
一、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的人才、科技開發與社會服務,構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可以持續推動高職院校進行自身建設。本文我們僅從以上兩方面來確立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試圖以這兩個方面為視角切入,尋求兩者更好相互影響的結合點。
首先,高等職業教育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應用型 人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源的占有和遞增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因此,人才的培養和擁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技術型、技能型等應用型人才在加快區域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沒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支撐,不可能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為推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即從傳統行業轉向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必然需要一大批以技術科學為指導,掌握各種理論技術和智力技能的技術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從而使人才的需求由熟練勞動者和中初級技能人才轉變為中高級技能人才。目前,我國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對技術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形成倒逼態勢,迫切需要高職教育的人才支撐。通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對接,區域產業能夠得到其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員工繼續教育的培訓場所,有利于企業對現行產品的革新及其運行機制、管理方法的不斷改進,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因此,在科技迅速發展和職業結構不斷變化的情況下,與區域經濟緊密對接的高職教育是推動區域產業發展最有活力的增長極。
其次,高職教育為開展區域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提供了重要支持。高職教育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是其應有之義。高職院校推進區域技術創新的途徑,一是與企業合辦研發中心,其主要任務是針對企業進行有目的地技術開發,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共性技術難題;二是牽頭成立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形成高職院校高新技術成果的“孵化”基地,以加快區域技術成果向產品的轉化過程。隨著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擴展,其與區域經濟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并逐漸通過為區域社會做貢獻,由在區域社會的邊緣進行細小問題的服務,逐步走入區域經濟社會的中心,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成為區域社會的人才智庫、智力引擎。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通過與區域經濟對接,也完成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自身發展。高職教育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為宗旨,同時,區域行業企業的需求又促進了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在為區域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會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服務內容、手段,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強化與區域社會之間思想、信息和知識的雙向流動,使自身處于不斷調整與變革中,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高職院校在為區域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會自覺形成做大做強的內驅動力和對優質資源的占有,實現教學條件的改善、基地的拓展、師資隊伍的優化和集聚、教學質量乃至管理水平的提升。如與地方經濟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能增強教師和行業企業的交流,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并根據企業需求調整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研究方向,甚至帶來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又如高職院校在科學研究方面由于受人才、條件的限制,難以承擔基礎性、前沿性重大課題研究,要拓展其科學研究的職能,唯有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取得更具有現實意義的科研成果。因此,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是高職院校的價值所在,是其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其獲得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支持的重要保障。
二、深化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首先,高職院校進一步調整布局結構。要利于開展 “產學合作”, 實現互惠互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與高職院校就業密切相關的企業從主城轉移到邊遠的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分布在中心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及區縣城市。高職院校應緊緊盯住市場,依托行業和市場的需求辦學,積極進行高職院校的布局結構調整,使其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高職院校布局結構調整要有利于學校與企業接軌,方便開展“校企合作”。高職院校緊靠企業、工業園、保稅區和經濟開發區布局,企業為學校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學校更好地完成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真正實現學校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課堂對接車間、教師對接實踐、校長對接廠長。企業深層次參與學校的辦學是保證高職教育特色和質量的不可缺少要素之一,高職院校通過向企業輸送合格技能人才來展示辦學質量和服務水平,借助企業的力量來確保辦學質量和服務水平的穩定與提高。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合作從企業一方獲得設備、師資和學生實習等教育資源的支持。“校企合作”一定要建立在雙方共贏互利的基礎上,使“校企合作”成為雙方的一種需求和社會的責任,而不是一種形式。“校企合作”中企業的利益體現在:一是企業需要批量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來自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質量直接影響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品牌的樹立;二是利用學校資源對企業職工進行繼續教育,提升在崗員工的技能水平;三是通過學生生產實習,企業可獲得廉價的勞動力,并得到學校對企業的技術支持。學生畢業后依托企業就地就業,對企業和學校都是一種經濟的運行模式,能使雙方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其次,高職院校布局結構要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新生勞動力的聚集。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與其生源分布和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一方面,教育影響生源的發展變化,影響生源數量的增長及規模,影響生源的素質和結構;另一方面,由于職業教育的農村生源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一定社會層次、一定區域的學生狀況及發展趨勢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接受一定形式的教育。農村生源多決定高職教育的布局、速度、結構、形式乃至培養目標都要適應農村的學生,因此,高職教育的規劃、布局不能忽視生源這一重要的社會條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職學院布局結構調整的內涵、規模、專業類型和層次差別等。
第三,高職的形態結構要適應區域經濟變化所需的多種教育形式。高等職業教育的形態結構應與經濟結構和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一致,才能構成完整的職業教育形態結構。職業教育的形態結構是多種多樣的,有學歷教育、短期教育和培訓教育,有單一性教育和多學科教育,學習時間有全日制、業余制及短期培訓制等。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培訓教育是對學歷教育的補充和強化,是對學習者職前、職后、轉崗培訓及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搭建一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平臺, 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應互相銜接,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重新布局, 催生了很多新產業和新行業,各種新技術和新領域層出不窮。
黨的十八大從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部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國家“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建立國家技術技能積累、傳承機制,是發展實體經濟和新興經濟、實現自主增長的核心因素,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支撐、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柱,關系到億萬普通勞動者的福祉”。目前,我國正面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升級,迫切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不斷提升行業服務能力。但是,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和參與經濟的程度離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還有很大距離,主要表現在:自身的科技創新實力不強,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方面為企業做出的貢獻不大,為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具備較高理論知識,有豐富實踐經驗,能參與企業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業內知名人士少;具有生產性和新技術研發功能的設備不足,為區域企業培訓員工作用不大……這些因素都導致高職院校不能吸引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影響高職院校參與和服務經濟社會。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仍相對薄弱,存在制度不完善、與產業發展不協調、不適合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其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定位于高端,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具有引領和導向性的作用,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骨干和示范作用。高等職業教育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尋求自身發展突破,能夠推動區域內職業教育資源的共享、區域職業教育體系的合理布局、區域人才培養結構的全面優化和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的提高,是服務國家職業教育戰略部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加快經濟轉變方式、全面建立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志群. 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發展[J].中國科技成果,2007(2):14-16.
[2]馬樹超,郭揚. 新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經驗[J].中固高等教育,2009,14(17):17.
[3]馬樹超,范唯. 高職教育:為區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的十年[J].中國高等教育,2012(18):12-16.
[4]王仕瓊,章紅梅,阮紅. 論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的轉型與升級[J].教育與職業,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