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方
【摘 要】智慧課堂是學生開展學習的主體,而智慧課堂的核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獨立自主學習過程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運用“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初中的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
【關鍵詞】初中信息;智慧課堂;優化教育
對于我國中學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建立良好的信息素養,這樣可以對學生進行普及教學。同時,“智慧課堂”的打造要求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可以開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是開展智慧教學的核心,也是我們進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課堂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帶有一種比較高漲、激動的情緒開展學習和思考,在面對真理的時候會感到很震驚。這是因為學生在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展成智慧,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創造的快樂。但學生能夠獨立的運用多媒體制造出來一些作品的時候,學生對于智慧的偉大感覺到很驕傲。
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主題式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整體的課堂教學中獨立的設計各種主題,學生圍繞著主題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在主題開展的過程中,要把相關的教學內容融入到主題活動中。同時,教師對主題的選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好的主題會有效的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講解搜索引擎的時候,可以將當地的奧運冠軍作為主題教學的課題,這樣不僅僅可以符合時代發展的整體要求,還可以有效的貼近現實生活,學生學習興趣被有效的激發出來,學生對家鄉有更多的熱愛情懷,學生愛國愛家鄉的熱情也被激發出來,教學的實用意義也更好。
二、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學習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信息技術課堂是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相互的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這就要陪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獨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自我探究的發展,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比如在開展frontpage站點創建和首頁制作教學的過程中,因為學生在之前學過word,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到word和frontpage操作中有的共同點,運用知識遷移的方式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教學發展中,教師先要圍繞著本課的學習內容提出關于Frontpage窗口的結構和主要菜單的功能和作用,建立和刪除站點的方法。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學生在開展自主學習的時候,會有比較明確的方向。
三、智慧課堂中對學生探究能力培養措施
1.生活實際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信息技術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有對信息進行解決和運用的能力,在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時候應當與日常生活相關,在課堂中要不斷的創設問題情境。任何問題的開展要在不脫離實際生活的前提下進行的,這才是實施信息技術的意義。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情景進行相關探究活動開展。
比如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游戲都是有很高的興趣,教師可以從游戲的教學形式入手,在進行網頁處理的時候,先提前設計一個“看標志猜網站”的游戲,可以把網站標志圖片的對應文字進行隱藏,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猜出對應網站的名稱和類型。對學生進行提問就是設計一個網頁需要哪些條件,要對哪些軟件進行運用,這樣可以引入photoshop軟件的應用。教師在進行講解的時候學生會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添加一些學生平時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畫面還有就是教材中的廣州地區情景圖片,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運用實物開展教學
實物道具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條件,直觀真實把這些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可以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這些體驗,能夠把課本中的抽象問題變得更加生動具體,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如在進行多媒體信息采集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學校要舉辦一場藝術節,要收集什么樣素材,需要什么樣的設備,具體進行操作的方式是什么”。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的體驗,對照片和視頻以及聲音進行采集和導入。
亦或者,教師可以選擇某動物園的情景做一個專題活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也學習到知識,根據課本講解對圖片進行修改,可以自己個人參加活動,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參加活動。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向學生展示打印機的功能,對藝術節的相機中的照片進行打印,這樣的課程如果在課堂上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就會沒有太大的興趣。如果能夠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就要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結語
信息技術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初中信息技術讓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團隊協作能力有所發展的智慧課堂,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讓學生所學習的信息技術在今后可以真正的發展應用。
參考文獻:
[1]郝秀紅.讓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成為智慧課堂[J].才智,2013(24):13-14.
[2]唐燁偉,龐敬文,鐘紹春等.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