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銀鋒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心理健康與道德品質、體質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網絡體系,解決留守兒童的諸多相關問題,使留守兒童健康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關鍵詞】教育公平;家庭心理健康;監護人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農民紛紛擁入城市打工,而他們的孩子大多被留在了家鄉,于是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直接影響到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公平,甚至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應該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
一、影響其健康成長的嚴重社會問題
通過對一些城鄉農村中小學的走訪調研,結合本縣留守兒童的情況分析,發現留守兒童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確引導,學習上缺少輔導,心理上缺少疏導,行為上缺少教育,監管教育嚴重缺失,已成為制約留守兒童有效管理。
1.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我們調查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與孩子每年才聯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內都不與孩子聯系。盡管有相當部分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親情的關懷,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幾乎成為空白,由于他們處于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很多問題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無法滿足,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虛、難以溝通、攻擊性強等等。有些在外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學習條件,經常給家里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存在亂花錢的狀況,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孫年齡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歲左右,老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無法完全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的重任。
2.學習成績不佳
殘缺甚至畸形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據調查表明,大多數的監護人基本不會去關心孩子的學習,也很少給予他們家庭作業的指導。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沒有家長的監管和督促,學習興趣提不起來,造成學習動力不足,認為學習是一向無關緊要的任務,學習上自覺性差,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便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多達80%的留守兒童則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
3.心理健康不良
調查發現,留守學生與同伴交流內心煩惱的比例要低于非留守學生,而留守學生半數住校,他們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長,生活聯系更緊密,但關系卻更松散。大多數留守學生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學生內心的壓力。因為父母在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相對疏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也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二、針對問題,提出的策略性建議
1.建立健全聯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學生的家底,規范留守學生的檔案和聯系卡制度。檔案內容不僅要包括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留守孩子臨時監護人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還要記錄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定期與臨時監護人溝通、定期與村委會(社區)溝通的內容。學校要及時補充、變更檔案,以學生為中心組成關愛網絡,時刻關注留守孩子的成長。廣泛開展家訪,上門送溫暖,融洽師生關系,要適時反映傾向性問題,與家庭、社會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溫暖的家
學校要開展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留住學生的人和心。學校可以開展圍繞留守兒童親情主題的班會,如“假如我去打工”、“給母爸爸媽媽的一封信”等。讓學生在班會上講自己父母的故事,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想,然后和同學們交流討論,引導學生形成關于父母外出打工的正確認識培育他們正確的親情觀。也可以邀請有外出打工經歷的父母參與班會,現身說法,講講他們在外打工的辛苦,以及對子女的牽掛和希望,使留守兒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感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在課外,組織反映留守兒童生活的課外活動,在種種活動中,要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引導,挖掘留守生活的正面意義,如通過能反映留守兒童日常生活的活動,來贊揚留守兒童在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自律、自強精神。同時學校可以通過各種“親情電話”、“親情日記”、“模擬家庭”、“結對子”等活動,讓這些留守兒童在學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3.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和諧發展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除了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影響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由于他們自身對于一些事件處理的不成熟的態度,對于父母在外打工這一現實,他們要學會理解和接受,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適應能力,將父母不能陪伴在身邊作為對自己的一種鍛煉和考驗。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他們要學會與其他學生和老師多進行交流溝通,不能產生自閉心理,從而造成自身的不合群。自身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團體活動,在活動中互幫互助,和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將自身融入于集體之中。同時,在有限的條件或社會力量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如音樂、美術等各項興趣愛好,培養自身的情操,做到自己也有比他人優秀的地方,不能從自身就看不起自己。班主任也可以適當開關于學習這些人物精神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們了解的更加透徹,學習保爾和海倫等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被眼前一些簡單的困難所打倒。學校也要宣揚一些優秀的留守兒童,使他們成為其他留守兒童學習的榜樣。
4.加強監護人員培訓,形成齊抓共建網絡
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職能,通過各種途徑建立起學校與監護人的溝通渠道。采取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對留守學生的監護人進行培訓,明確各自對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并加強對監護人開展正確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導,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留守學生談心制度,定期走訪留守學生家庭,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學生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學生及其家長、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公布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充分發揮出學校的主導作用。還要充分發動婦聯、團委等單位關愛留守兒童,全力實施社區聯動工程,通過舉辦"代理家長"、監護人培訓班,激勵退休的教師、干部參與愛心結對,校外幫扶,配合家庭教育,共同了解留守學生校外表現,交流教育學生方法,構建學校、社區、家庭一體化教育網絡。
三、結論
總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縱深發展,我們更應該不斷探索、不斷進取、不斷突破,努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整體合力,攜手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不斷縮短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