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艷 彭香麗 苗鴻雁
摘 要: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是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引導者。教學目的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它在數學教學中乃至所有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課堂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針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綜合論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性;獨立思考;想象空間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知識運用和更新不斷加劇,新一輪的改革需要有新的教學方案、教學手段、教學計劃等,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習策略,以便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學習方法;迅速地掌握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快速地提高學習成績。高中數學知識更是重點,所以,數學教師要全面掌握適合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那么,怎么樣才能達到目的呢?本文對此進行了綜合論述。
一、揣摩教材,明確教學目的
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數學課堂的組織者,教師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第一時間走進學習狀態中。所以教師在教學前期要全面揣摩教材,讓教材的目的更能全面體現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所有數學教師的教學經驗來進行練習分析,在分析過程中明確教學。教師在熟悉教材的過程中還要分析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且找到更適合本班級學生的教學策略,將教學策略與教學目標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內容,從而達到最后的教學目標。
二、促進學生想象,提高思考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題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部分,這一部分是難點也是重點,所以教師在教學高中數學應用題部分的時候就要全面促進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理解以及運用。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講解知識的時候可以采用實際問題分析模式來促進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思考以及分析。例如,在講解高中數學的一道應用題的時候,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想象與分析能力。如某高中數學題,一個加工廠需要購買一些生產資料。得知一公斤材料是2元錢,要購買這些材料就需要為其支付大約800元錢的運費。其中含有一些保管費用大約0.4元錢,求該廠每天需要消耗原材料400公斤,每次購買的原材料即開始使用(即有400公斤不需要保管)。(1)設該廠每x天購買一次原材料,寫出其中的一天購買材料在x天內總的保管費用為y,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2)求該工廠多少天購買一次原材料才能夠使得平均每天的支付費用最少,針對于這樣的高中數學應用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系統性的分析與討論。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來講解。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然后讓學生開始思考,如果自己就是那位采購員,會怎么樣計算等。進而讓學生學會分析并且理解數學應用題,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思考能力。
三、新穎的提問方式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新穎的提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偉大的教學思想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是教學整個過程中的貫穿者。富有鮮明的、有趣的、豐富的、色彩語言也是提高學生思維和上進的良好方法之一,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可以采用新穎的提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數學知識。高中生學習緊張,如果沒有更好的提問模式,會讓他們在更加緊張的氛圍下學習,如果教師采用更加新穎的模式會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輕松。例如,教學時候的詢問、疑問,或者在游戲中進行更好的提問,以故事的方式進行提問講解等多種提問方式。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學習,不僅課堂上活躍,同樣還在活躍中學會了知識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新穎的提問方式非常重要。
四、加深學生的獨立完成能力
偉大的教育思想泰斗曾說過:“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學習、掌握知識變得很輕松、毫無困難。恰恰相反,當學生遇到困難并獨立地克服這些困難的時候,他的智力才會得到發展。必須給學生挑選出這樣的智力任務,促使他使足力氣,集中注意,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未知的東西,促使他取得成績。同時認識到:不付出勞動就體驗不到克服困難的歡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知識全面地傳遞給學生,所以就要教會學生怎么樣理解以及解答數學題。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分組討論,開始一些小活動例如、小組競賽、辯論賽等。一節課后讓學生自己反思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學生能否獨立的敘述出來。在課后作業上,可以留一些動手的數學題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優秀的教師是教學中最美的奇葩;是引導學生創造優秀成績的萬事通。良好的教學策略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橋梁,是學生未來的指明燈,更是通向人生成功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車偉艷.有效課堂管理的范圍、要素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04).
[2]林瓊.打造高效課堂:讓“傾聽”滲入課堂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5(06).
[3]盧臻,許巧枝.課堂評價:推動課堂教學效益的有力手段[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5(0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