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明
摘 要:由于農村孩子接觸的物理實驗課較少,學生一走進物理實驗室,就如同無頭的蒼蠅,無法井然有序、有效地完成實驗,因而農村很多的實驗課不能正常進行。新課程標準提出:物理課程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關鍵詞:物理實驗;引導;共同探究
我發現學生都喜歡做物理實驗,尤其是我們農村的孩子接觸的實驗課較少,特別渴望到實驗室上課,可往往一進實驗室,就像無頭蒼蠅,各忙各的,各玩各的,無法控制。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學生井然有序地上好物理實驗課呢?
一、做學生實驗前的引導者
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獨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教師在做實驗前的指導和實驗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實驗習慣。因而,每次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懂實驗原理,學會正確使用儀器,掌握技巧,能夠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
具體而言,實驗前,教師需做到:(1)分配器材。實驗教學必須用的器材要從質量和數量上給予保證,及時發現與處理實驗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故,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和良好的習慣。
(2)明確目標。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教師要扼要地闡明實驗目的與要求。(3)示范操作。在學生首次接觸和使用某些儀器儀表時,教師要介紹正確的使用方法,并作正規操作示范,要求學生掌握要領。比如,在初中第一次的分組實驗“觀察水的沸騰”中,教師要復習酒精燈、溫度計的使用,介紹燒杯的使用注意事項,并強調安全。學生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能,就能獨立動手操作,打好實驗的基礎,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或者是一帶而過的知識。同時要指導學生實驗中觀察什么、記什么……通過實驗,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會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驗中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在實驗課上與學生共同探究
課堂教學盡量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把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操作實驗。讓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確定實驗目的,獨立完成猜想,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和驗證,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找出其變化的原因,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創新功能。在長期的教學中,我體會到,物理課有實驗一定要做,做實驗比講實驗要好得多。學生能夠“玩中學,學中樂,樂中有收獲”,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對演示實驗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臺上做實驗,學生在臺下看實驗,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演示實驗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利于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的
發揮。
在實驗進行過程中,(1)及時指點。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應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協作配合。教師要及時巡視,掌握實驗進程,正規操作情況,看清各組讀數、記錄是否及時,同學間配合得如何,及時糾正問題。對于實驗中遇到的困難,盡量啟發學生克服。(2)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要承認學生的能力差異,要針對那些基礎好的,規范操作技能熟練的,或思維、技能上出現某些障礙的不同對象,因材施教,抓好重點,顧全大局。實驗室是學生表現自己的大舞臺,要善于發現積極因素,鼓勵進步,幫助后進。讓實驗完成得好的學生當臨時實驗員,幫助一部分學生做好實驗,以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提高,也使能力一般的學生能達到實驗目的。(3)引導做好總結。實驗操作結束,教師要及時把學生引導到實驗總結方面來,組織學生認真回顧實驗中的收獲和教訓,檢查觀察到的現象,操作中的體會,比較做出結論,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和總結能力。如還是在“沸騰”的實驗中,我們要組裝器材,由于學生是第一次組裝,看著擺在桌上的器材無從下手,這時老師也不要急著讓學生一步一步怎么做,可以請一名學生上講臺讓他說該怎么裝,其他學生看看合理不合理,說出自己的想法,當自己想法得到確認,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分組合作組裝,教師檢查并指導即可。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組的實驗動態,解決學生的幫助與需要,參與到學生的實驗過程,給予肯定與糾正,共同完成實驗,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跟他們一起的。
三、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展示
實驗的及時總結,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與教師共同探究后,該是學生展示實驗成果的時候,也就是學生經過觀察實驗,驗證實驗或探索實驗后,經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得出新知,匯報成果的時候。成果展示是對每個實驗小組的實驗報告進行評選。教師先讓各組代表對自己的總結報告自評,然后各組互評。評判以“實驗方案是否科學,裝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達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報告語言流暢與否”等五個方面作為標準。學生在匯報結果時,教師不要急著評判,可以問其他學生有沒有更好的表達,讓學生有自我完善的意識,同時也可以鍛煉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在學生展示時,教師留下點睛之筆,不失時機地點評實驗的得與失,可加深學生對實驗結論的理解和掌握。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