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
摘要:審美能力是個人藝術素養的重要體現,小學音樂學科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審美能力的培養,對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音樂學科的典型特征,巧妙恰當的開展審美教育,讓兒童在音樂學習之初就培養起對美的感知和創造美的意識,我們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應有很多事情去做。
關鍵詞:小學音樂 ? 審美 ? 培養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闡述: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情趣。由此可見,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下一代偉大的音樂家,也并不是單純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而是應以審美為核心。由此可見,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尤為重要。本文以“審美能力”為核心,結合小學音樂教材實例分析培養途徑,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美
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才能感知其中的美。很多音樂作品中蘊含豐富多彩的畫面,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還原這些畫面,以讓學生感知音樂之美。這就需要教師結合音樂作品,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化的教學情境,以充分引導學生感知美。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花兒與少年》這一課時,教師以情境方式讓學生感知美,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花兒與少年》是青海民歌,為此,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青海的自然風光,利用吸引人的圖片,讓學生直接感知青海風光美。學生沉醉在美麗的圖片中,享受著青海的美,用心體會著青海美在哪里。但在出示的青海圖片中,并沒有花兒的圖片。緊接著,教師設計問題與學生互動:同學們,《花兒與少年》這首歌曲中的花兒是我們現實中的花嗎?如果不是,那花兒又代表著什么?此時,學生開始主動交流起來,到底花兒指的是什么,真的不是鮮花嗎等,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美麗的青海圖片刺激學生眼球,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青海的美;然后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分析,引導學生鑒賞美
音樂是一門充滿未知的藝術,讓人浮想,讓人陶醉。音樂的美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層次的,需要認真品味、分析。無論是從音樂傳遞的感情,還是歌曲的詞,或者是歌曲的旋律、速度等,都含有“美”的元素。但是,僅從表面上體會或者感受,都無法深入人心,也無法細致體會,因而需要分析、鑒賞,從而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審美能力。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品味,有效地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歌詞中傳遞的感情,從而鑒賞中其中蘊含的感情美,中華人民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敢于戰斗。從細致的分析、品味中,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取得勝利靠的是堅定的信念、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等。通過引導學生鑒賞,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從而將審美的內涵不斷外延,促進學生發展。
三、發揮想象,引導學生表現美
審美想象也會給予學生不一樣的音樂學習感受。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思維也非常活躍。為此,教師可以充分抓住小學生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促進學生表現美。也就是說,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利用語言帶動學生想象,再給予學生機會將想象的情景、內容等表現出來,從而促進學生表現美,升華對美的理解與體驗。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六年級音樂《四季童趣》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表現內在體會到的美,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四季童趣》這首歌曲中含有豐富的畫面,教師首先播放歌曲,并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將歌曲中的畫面利用語言描述出來,表現美。音樂結束,學生踴躍表現。有學生說“春天,我看到了五顏六色的花,正在嬌艷地開著”;有學生說“冬天白雪皚皚,我想象到了在雪里堆雪人、打雪仗”;有學生說“我想象到了夏天在游泳池里愉快地游泳、戲水,過一個清爽之夏”……透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可想而知學生都能體會到歌曲中的美,并融合想象和語言,將美表現出來。
四、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創造美
當學生的審美能力到達一定高度后,教師還必須以活動為“刺激物”,引導學生創造美,全面升華學生對美的理解與感受。只有學會創造美,學生的審美能力、品味等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對美的理解才會更深、更廣。為此,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機會,引導學生創造美。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五年級音樂《快樂的嚓嚓嚓》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音樂感悟來創造美,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快樂的嚓嚓嚓》這一首音樂中反復出現“嚓嚓嚓”,音樂曲調、情緒非常歡快,展示的是和諧、美麗、歡快的音樂畫面。為了讓音樂學習更豐富,促進學生創造美,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在嚓嚓嚓部分利用打擊樂進行配樂,讓歌曲更具獨特、歡快,表現出快樂的氛圍;另一組學生則跟隨音樂,配上適合的舞蹈動作,展示歌曲畫面之美。這樣獨具創意的活動讓學生投入其中,學生竭盡全力創造美。又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江南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繪畫方式展現歌曲中的江南,從而創造美。
總之,小學音樂課堂不能缺少“美”,教師要結合音樂學科特點,探尋多樣化的審美教學途徑,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