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軍
【關鍵詞】 數學教學;目標;學習興趣;利用率;個體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32—01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學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本文就如何較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談談幾點看法。
一、教學目標要具體化,防止過大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可以說是數學思維的教學。課堂教學目的是夯實基礎,提高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教學生學好、學懂、學會,最終是要教學生怎樣自學、會學。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本節課教學目標具體化,防止過大,應根據學生實際將課本內容細化,防止搞了形式而忽視實際。
二、以學生現實生活為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我們學校,許多學生不想學數學或討厭學數學,是因為他們覺得數學枯燥乏味,認為學習數學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則和解題規律記熟,然后反反復復地做題。而新教材則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要通過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
課堂教學一般有復習、引入、傳授、反饋、深化、小結、作業布置等過程,如何恰當地把各部分在時間上進行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是上好一節數學課最重要的因素。設計課堂層次時,必須重視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由于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協調和諧。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獲取課本的知識后,應安排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并有意識地去發現他們的錯誤,并作為典型強調。這樣,同學們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對某一例題的推演,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并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領會,能力也得到發展。
四、要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為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忽視較差的學生,這些都將傷害學生,使他們自暴自棄,最終放棄學習。為了人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面對同一個班的學生智力、思維能力存在的差異,在教學中就不能只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則,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選講例題、布置作業應適當,也就是基礎好的可以少做基礎題,基礎差的應該適當多做些題型,讓成績好的帶動部分能力較差的,從而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把優、中、差各種知識水平的學生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差生。對于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去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要努力鉆研教材,學習課改模式并結合自己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要教給學生系統的知識,教師自身首先要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只有準確地把握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邏輯性,才能及時地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隨機應變;也只有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對學生的思維才能巧妙地啟發、準確地點撥、及時地引導,解開學生在學習中的疑團。只有學習和借鑒別人成功的教學經驗,才能改變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久而久之,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中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形成熱烈的學習氣氛,憑借數學思維性強、靈活性強、運用性強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擺正講與練的關系,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這樣就一定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