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杰
【關鍵詞】 物理教學;教學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3—0113—01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生動、形象、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教學場景,以引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進而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調控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求知的真諦。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呢?
一、利用物理實驗創設情境
物理實驗不僅可以從感性上給予學生啟發,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理性的科學思維。通過物理實驗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還可以通過物理實驗的設計、描述、觀察、體會、總結,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
例如,教學“電功率”一節內容,筆者打破了教材結構,將教材重組,添加了學生探究活動——探究電功率與電流、電壓的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電路、連接電路,觀察現象,得出結論。這樣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還加深了學生對電功率計算公式的理解。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根據學生日常接觸到或已積累的生活經驗來創設物理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還能使學生很好地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
例如,教學 “浮力”一節內容時,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問題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學生激烈的討論。
又如,在講到“并聯電路的應用”時,用學生在醫院輸液室調查“病人呼叫系統”的錄像,展現并聯電路在生活中應用的場景,并由錄像中學生的問題:“護士阿姨是怎樣知道病人需要幫助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些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切入點較小,學生比較熟悉,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展開討論和實踐,并獲得對問題的正確認識。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提高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通過設疑創設情境
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發現、探究、創造。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使學生處于一種探究的沖動之中。
例如,教學“平面鏡成像”時,筆者做了魔術表演(水淹蠟燭):轉盤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玻璃后的某一位置放一個透明的杯子。調節轉盤,使學生透過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沒有熄滅。這是什么現象呢?它是怎樣形成的?
又如,教學“平面鏡應用”時,筆者又提出問題:為什么人靠近鏡子時看到的像大,而遠離鏡子時看到的像小?難道像的大小真的發生了變化嗎?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發起來,于是產生了探究的熱情。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多媒體技術能跨越時空的限制,生動地再現生活情境,也能將不同的情境進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內容,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在頭腦中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物理過程,有助于理解和記憶,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習效率。如,利用多媒體演示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小球撞擊金屬片發生形變的過程非常短,學生難以在頭腦中建立起動態的畫面。為了突破該教學的難點,防止學生因缺乏想象力而形成思維障礙,可以用flash的動畫功能,將形變過程放慢,逐步反映動態過程中的變化,將原來要憑學生想象才能得到的動態變化過程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展示學生無法接觸的情境。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運動、導體容易導電與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磁場的分布情況、光學中的光路圖等。這些在傳統教學中難以理解的現象,通過多媒體可以清晰地再現,從而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潛心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適當地創設積極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學生學習的主體價值才能夠真正得以體現,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