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南
【摘要】當前的語文教學,使一線的老師很困惑,答案唯一,學生和老師跟著教參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在日常教學中,學生有了思維的火花,也要叮嚀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必須按照標準答案回答,不然吃虧的就是自己。語文要向哲學靠攏,而不能向數學靠攏。
【關鍵詞】科學精神;懷疑精神;批判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7月5日—6日,我校成功舉辦了“西工大教育教學論壇”,論壇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郭振有老師做了《做中國最好的老師》的報告,我聽后很受啟發,也很有愧色。他在報告中稱今日中國之教育讓學生丟失了科學精神,也就是丟失了質疑和批判的精神,今日中國之教育太強調知識的廣博,很少強調思維的深度。
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老師,我何嘗不想讓學生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在散發著泥土和青草芬芳的土地上誦讀經典,淺吟低唱。可是素質教育提倡了許多年,但教育現狀仍然擺脫不了應試的枷鎖。老師講、學生記、背答案、背教參,舉國應試的制度選拔出了最會考試的學生,卻打壓了一批具有懷疑和批判精神的孩子。所以郭振有老師提出:中國的教育不是培養學舌的鸚鵡,而是應培養敢于思考、敢于表達的人。
人教版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有一課叫《我最好的老師》,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對懷特森老師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大膽質疑的精神尤為贊賞。教學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引導學生評價懷特森老師的做法,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學生們的情緒和懷特森老師這樣做的用意,最后使學生漸漸明白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明白了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也應該不迷信書本和權威,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大膽批評的科學精神。
這堂課上得轟轟烈烈,我和學生都受益匪淺。可是這堂課結束后,我們又回到了可悲的現實教學中,又開始了周而復始地背呀記呀,為什么,因為要應試。其實《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早就指出,學生要學會親自、直接地面對文本,獲得自主的個性化感受。可現實是考試的答案是唯一的,答錯了就沒有分數了。所以在分數面前,還是收起你的個性化感受吧,即便讀書的時候可以談個性化感受,等到考試,也只得把標準答案記下來。
師生面對這樣的困惑十分苦惱,我也一度有不愛上語文課的想法,為什么,照本宣科,照教參教書,老師缺乏自己的解讀,跟在教參后面亦步亦趨。學生也不愛上語文課,因為要背的東西太多,尤其是一些課文理解,本就不是學生的語言,拗口不說還難以組織到一起。但不管前路如何坎坷,我始終認為科學精神不能丟。經過一些摸索,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供民主的土壤
我們的課堂如果不民主,學生不敢說話,唯唯諾諾,那還何談思維的發展,何談科學精神的培養。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下,師生才能達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共識。師生之間才可以平起平坐,秉承平等的態度,使爭執和辯論成為常態。古人云:生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科學面前,人人平等。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點撥,把矛盾處、相悖處、不近人情處統統擺在學生面前,此時無聲勝有聲,靜待學生思維的火花。真理是安靜的,集體的狂歡帶不來真正的思考,只有心靈的悸動才會實現思維的飛躍。民主寬松的氛圍會使我們看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鼓勵學生質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疑問時,提升思維的契機才會到來。如果一節課,總是老師在不停地說,學生在不停地聽,不停地記,下課后在不停地背,考試時再把背的東西吐在考卷上,敢問,學生自己的思維發展了沒有。就像畫畫要留白一樣,中國的山水畫之所以意境高遠,縱深有度,充滿想象的空間,就是因為有留白。相反,如果畫面很滿,充斥著鮮艷的顏色,反而局限了人的思維空間。我們的課堂要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他們質疑,給思維一個釋放的機會。但現狀是課堂上就是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他們也不會質疑,為什么呢,因為失敗的次數太多了,失敗的教訓太慘烈了,失敗帶來的傷痛太深了。就像青蛙跳躍實驗一樣,如果每次青蛙跳起來都會碰到蓋子,那么有一天你拿掉蓋子,青蛙也不會再跳了。作為老師,我們不能打壓孩子任何質疑的火花,相反,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孩子提出心中的疑問,就像懷特森老師一樣,甚至制造事端讓孩子質疑,讓孩子從事實中認識到人云亦云有多么可怕。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質疑的方法,比如語文的閱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質疑:題目、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文章矛盾處、空白處、首尾關鍵句、布局謀篇、用詞造句方面等等。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不悱不發,才會有大的進步。
三、點撥釋疑的方法
質疑后如何解疑呢,如果這時老師迫不及待地給出答案,那學生剛剛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會馬上消失,前面的質疑就成了走過場,無法起到鍛煉思維的作用。老師這時切不可操之過急,千萬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要慢慢引導,要修筑渠道。渠修好了,水自然就流過來了。這個渠修的方法有很多,我個人認為“作比較”這個方法很好。具體的做法是,可以先把問題呈現出來,讓學生和自己以往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生活中的經驗比較,和同時期的成果比較,和同齡人的想法比較,還可以與老師的建議相比較,在比較中明辨是非,提高認知,鍛煉思維,獲得真理。
四、在批判中收獲
記得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叫“懷疑一切”,這其實就是批判精神。批判既不是盲目的反對,也不是盲目的認同,而是清晰地通過自己的大腦,研究和判斷所見所聞的真偽。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腦去想,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要善于質疑,敢于批判,哪怕幼稚一點,或者偏激一點都沒關系。批評錯了也不要緊,真理就是越辯越明的。關鍵是要從錯誤中總結得失,繼續前行,這才是成長。如果一味地只是會記住現成的,那么創新能力就會漸漸消失。思路決定出路,有了批判的意識,就會鍛煉出敏捷的有主見的大腦,就會收獲頗豐。
郭振有老師還指出了很多當前教育的弊端,還需我們在教學中細細品味。我想如果自己不能成為中國最好的老師,最起碼要向這個方向努力,這是我的動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