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躍飛
摘 要: 素質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謂創新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學生的創新素質并不是老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適應的教學環境下自主發展的結果。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要創造適宜學生創新素質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環境。
關鍵詞: 生物科學素養 知識體系 科學思維 學科價值觀
生物科學素養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學生將來從事社會生活、從事經濟生產、作出個人決策所必需的對生物學概念和過程的理解及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還要較好地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科學的本質,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下面我談談在生物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幾點做法與體會。
一、注重基礎知識,串鏈編網,形成知識體系。
知識積累是能力形成的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在生物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基礎知識。根據系統論的原理,結構合理的知識網,在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及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上所具有的功能遠遠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把生物學中一些概念、原理、規律、現象等知識,按其內在聯系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構筑知識鏈,根據每條知識鏈的每個環節的繼續延伸,橫向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網。把吸收作用、蒸騰作用和運輸作用的內容相聯系,如綠色植物的生活方式,圍繞光合作用、呼吸先按章內容,每一章形成一個知識鏈,然后把各章知識中有關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聯系起來,編制綠色植物生活的知識網。教學實踐證明,高效有序的知識,可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對學科知識整體性的認識和清晰思路的形成,又能在應用時迅速而靈活地提取。可見,注重生物學基礎知識,串鏈編網,形成知識體系,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基礎。
二、重視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生物科學史是對生物科學的產生與發展作出的科學總結,是生物科學家思維的結晶。生物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在這些發現中給人們以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的啟迪。在生物教學中,對一些經典的生物科學史:如瘧疾的發現與治療、光合作用的發現、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形成,我都花大篇幅對其科學實驗過程和思路進行展示(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討論、分析、身臨其境地體驗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研究方法,并適時引導學生大膽假設,去“重復”,去質疑,去改進,讓學生認識到任何一個重大科學發現都是一個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從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中得到啟發,懂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并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生物教學中注重科學發現程序的展示,挖掘科學知識隱含的科學方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獲得科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引導,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良好途徑。
我在教學中做了幾個嘗試:一是改變了“居高臨下”的習慣性姿態與學生真誠地交流:二是實現角色變換,讓學生由觀眾、聽眾轉變為學習的主人,我讓他們思考:“假如由你給其他同學講授這方面知識,你會怎么樣設計呢?”三是放棄嚴格死板的控制,讓學生舒展天性,生動活潑地學習,過去上實驗課都是教師準備好材料,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課堂紀律,不準討論,注意觀察老師的“操作”,“不能違規”,而現在實驗課中從準備材料到小結,都是讓學生參與全過程。
三、滲透STS教育,形成科學價值觀。
STS教育是國際上教育發展的強大趨勢之一,也是我國生物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它以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和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發展中的應用為指導思想而組織實施的科學教育。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有關科學技術及其應用方面信息并適時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如癌癥、艾滋病、營養與健康等與個人、家庭、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如細胞工程對農業的促進作用、人類基因組計劃、轉基因食品、基因治療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如世界人口的增長應采取何種對策、計劃生育的手段、措施與優化人口素質的關系、發展經濟與環境惡化的矛盾怎樣解決……引導學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討論,在這些討論中,既鞏固和運用了所學的知識,又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的發展和生物技術對人類的作用和影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關注與生物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漸漸樹立了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觀點,樹立了任何料學技術必須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從而形成科學價值觀。在生物教學中,注意滲透STS教育,能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
人文教育指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要學會做人,就必須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以記憶性的知識教學為主的沉悶的課堂教學,剝奪了學生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生活,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比如我在人體生理衛生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年齡特征,把學習和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結合起來。特別是青春期教育這一塊知識,非常重要,但由于傳統觀念和傳統意識的影響,往往難以下手,因此我采用開講座的形式,并邀請本校生物組教研組長董惠珠老師在青春期心理這一塊針對初中生心理講解,事后了解一些學生時,她們都對于采用這種形式教學持歡迎態度。
四、開展課題研究,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生物學知識來源于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將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生物科學理論再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才能體現生物科學存在和發展意義。開展課題研究,把課堂教學與相關的社會焦點問題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鞏固和延伸,是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好方法。例我們開展的研究性課題有:農藥對環境污染的調查研究;從某村人中及均耕地面產變化看未來人類的生存環境;睡眠與學習的關系;家鄉植物種類的調查與研究……面對這些課題,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分工的形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表現出了高度熱情,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調查研究:有的學生到實驗室,有的學生到圖書館,有的學生到環保局、農藥局、土地局、醫院和企業等單位和部門,通過現場采訪,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等形式,為課題研究搜集了豐富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了處理、分析、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教師的組織下討論交流,在這些研究性活動中,學生自始至終是活動的主體,發揮了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