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
摘 要: 在低年級語文課本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上了一幅甚至多幅插圖。它們以艷麗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低年級小學生尤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很容易被直觀形象的插圖所吸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插圖,有利于提高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輕松地識字、釋字、學文,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 插圖 第一學段語文教學 作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由此可知,插圖可以說是教材的“第二語言”。作為課堂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插圖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和啟迪性等特點。在低年級語文課本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上了一幅甚至多幅插圖。它們以艷麗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低年級小學生尤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很容易被直觀形象的插圖吸引。“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插圖,有利于提高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幫助學生輕松地識字、釋字、學文,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以“圖”激“趣”
與文本內容比較,色彩亮麗的插圖更能吸引學生。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往往對具體可感的彩圖興致勃勃。教師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利用課文插圖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還可以使他們獲得課文的相關信息,激發他們的學習靈感,激活他們的思維。正如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所說:“兒童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時機是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良好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比如一年級上冊的漢語拼音學習中,每一課中都配有一幅能引出每個字母發音的且蘊含人文因素的情境圖,還配有相關語境歌。把拼音置于一定的情境和與其相應的語境歌之中,讓每個字母都非常巧妙地出現在可視可感的情境之中,拉近了漢語拼音和學生生活的距離。這是非常適合剛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教學時,可從情景圖入手,讓學生在仔細觀察插圖后,說說看到了什么,會發生怎樣一個故事?學生在充分地用嘴巴說圖意后,老師就能很順理成章地引出語境歌,進入拼音字母教學中。如教學漢語拼音《ɑ o e》時,課本里就配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說說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一位阿姨和一位小朋友來到了小河邊。”“太陽出來了,公雞在叫呢!”“一只白鵝在水面上游著”……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答案中順勢引導出韻母“ɑ o e”,借助情境圖、語境歌,有效完成三個字母的音、形教學。
二、以“圖”促“想”
讓學生為插圖配“畫外音”,能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力。低年級學生在思維方面的特點是想象力非常豐富,利用插圖有助于學生把這種想象力甚至是創造力表現出來。
在講《三袋麥子》這一課時,我利用課文中優美的插圖指導學生朗讀、學習課文,讓他們模仿,自由地想象。“麥子是土地爺爺送給這三個小動物的,那土地爺爺對他們的做法分別是什么態度呢?我們先來看看小豬。”我剛提問完,就有學生舉手了。“看著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土地爺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找得真準確,我們來看插圖,圖上能看出來嗎?”“能。”“誰能看著插圖,模仿土地爺爺笑給大家聽聽呢?”圖上土地爺爺捋著胡須正張著嘴哈哈大笑。我請一位學生站起來模仿。只見他空握右手,放在嘴巴下,做出捋胡須的樣子。“哈哈哈”,模仿得活靈活現。我心里暗暗叫好。在講到土地爺爺對小牛的態度時,我讓學生看插圖,想象老人會對小牛說什么,“小牛,你真節儉。”“小牛,你真會過日子。”……學生們的表現讓人驚喜。
三、以“圖”達“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性。
低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并且大部分插圖包含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這樣的教材編排,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有利于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因此,在教學工作實踐中,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生動的教材,讓它為教學服務,成為語用能力訓練的有效載體。
總之,只要我們合理地、巧妙地利用課文插圖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教學,就定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課文插圖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