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蘭
摘 要: 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既能親身體驗探究科學的奧秘,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完善對現象的描述,對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合作探究調控能力,以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在激發情感和提高科學素養及繼續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探究性學習 能力培養
探究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具終生性、創造性的能力。我們現在所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加大了探究活動在教學中的比例,教材之所以有如此改變,我認為是因為探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合作調控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等的培養具有積極深遠的影響。教師應該了解探究性學習的本質、特點及策略,并將之有選擇地應用于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科學素養,促進新課程改革發展進程。
1.探究性學習的本質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引下,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學會科學方法,培養分析綜合能力等,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科學觀點。
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和認知策略,創造出特定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思考欲望,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推進,不斷深入,并且就問題做出合理假設,并在搜集各種證據的基礎上對假設做出真偽辨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
2.探究性學習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影響
每個人的思維能力都是不同的,正因為這樣,每個人的學習活動、研究活動、創造活動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和樣式。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科學研究、科學發明是一件很神秘的事。其實研究也好,發明也罷,一點都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說:“人人是創造之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對于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而言,要培養自己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素質,把握不同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獲得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手段。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及繼續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探究性學習的終極目標。
2.1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影響
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符合素質教育要求。我在多年教學實踐探究和積累中發現,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在此,我以學校附近的一片農田為研究對象展開一次實踐探究活動。活動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分組、理論復習、調查記錄
高三九班共有48位同學,每6人一組,共分為8小組。每個小組先就已有的基礎知識羅列出與生態學知識版塊有關的概念,如“個體、種群、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群落、物種豐富度、群落演替、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成分、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生態系統穩定性……”,然后對該農田進行實地考察、記錄、統計,得到第一手數據、資料。
第二階段:分析資料、形成小論文并進行交流
各小組成員先在組內進行合作,把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將成果形成小論文,然后在全班評析,并在老師引導下,各小組將論文進行進一步完善,然后再一次交流。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對生態學知識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表達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對觀測指標的描述和結果分析的表達較之以前相比能有證據支撐論點,分析也是緊扣觀察結果進行的,表達的語言層層推進;表達形式或文字或數字或圖表或曲線或幾者相結合……總之,表達體現出完整性、科學性、簡約性、規范性、條理性、方式多樣性。所以說,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同學們經過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體驗式教學使之對書本知識增強了感性認識,從而增加了理性理解,并能將之以書面語言表達,從而提高相關能力。
2.2探究性學習對學生創新能力、聯想能力的影響
我國傳統教學是教師把課本知識講得越詳細越明白越好,久而久之,學生就成了被“填”的“鴨子”,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缺乏主觀能動性。結果是學生自己思考的余地太少了,缺少自由與開放的追問風氣,缺乏創新能力和聯想能力。殊不知,在教學實踐中,其實“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而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突破傳統常規思維方式,利用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原型啟發,捕捉到創新的靈感火花,從而獲得成功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豐富的聯想是正確思維的基礎,由當前感知的事物回憶或想起有關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就是聯想,聯想是一種跳躍式的思維連接。事實上,許多發明創造是科學家或發明家進行積極的聯想思維,把一些看起來毫無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由此及彼地考慮問題。有了廣闊的聯想思維,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收集到許多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有效促成思維中創造活動的成功。探究性學習的開展,是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自主積極參與的一種學習方式,形式多樣化,學生能親身體驗學習具體內容,能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能將生活原型與理論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聯想,所以對學生創新能力、聯想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3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合作調控、繼續學習能力的影響
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并不是削弱和替代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要有效地調控,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充分交流,相互啟發、互相幫助,每個同學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在傾聽別人發言時能合理提出建議,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共同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應該有合作精神和調控能力,使學習過程張弛有度、有理有節地進行。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其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再學習能力,使之具有觀察、記錄、搜集資料、查閱信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從問題中獲取新信息能力,這種能力能使學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生物學知識,這種能力孕育著創新意識和再學習意識。
我國基礎教育的總目標是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其核心是科學素養教育,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并開發學生的素質潛能,通過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習前人積累起來的方法,可以使人們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指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因此,科學中難能可貴的創造才華,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殺;而良好的方法則會增長、促進這種才華。探究性學習無疑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總之,倡導探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嘗試和實踐。教學的最大價值莫過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的課內興趣向課外延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自覺有效地參與到再學習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