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月平
摘 要: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對學習和教學進行了新的解釋,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強調學生是自己的知識的建構者,教學需要創造理想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活動。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作者靈活運用此理論,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 教學觀 初中數學教學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觀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本身并不是一種學習理論流派,而是一種理論思潮,目前正處在發展過程中。它不僅是一種心理學思潮,更是一種哲學、文化學和教育學的取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在認識論、教學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基本觀點:由于知識的動態性和相對性以及學習的建構過程,教學不再是傳遞客觀而確定的現成知識,而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實現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推理、分析、鑒別等高級的思維活動,同時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處理信息的工具,及適當的幫助和支持,促進他們自身建構意義及解決問題的活動。基于建構主義的觀點,研究者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思路,如情境性教學、支架式教學及合作學習等,這些教學模式對數學、科學和語言等領域的教學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
那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給我們的初中數學教學能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教學觀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啟示
1.及時更新補充數學知識,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水平。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知識具有動態性和相對性,因此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于某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解釋或假設,并不是解釋現實世界的“絕對參照”。某一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知識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著終極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會有更真實的解釋。
這一觀點尤其符合數學專業的現狀。比如我們將新舊教材中幾何概念的定義方式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幾何概念的定義方式上主要有四種變化:用直觀圖形代替文字描述;變描述型定義為發生型定義;精煉概念;放寬了概念的決定性屬性組等。在“數與代數”領域,刪除一些內容如對有效數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數字的概念”;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要求——“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簡單的問題”。同時新增加一些內容,如知道|a|的含義(這里a表示有理數);最簡二次根式和最簡分式的概念;能進行簡單的整式乘法運算中增加了一次式與二次式相乘;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判別方程是否有實根和兩個實根是否相等;會利用待定系數法確定一次函數的解析表達式。此外,2011年的《標準》修改,還以標注“*”的方式,增加了選學內容,如*解簡單的三元一次方程組;*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知道給定不共線三點的坐標可以確定一個二次函數,等等。
由于時代的進步,數學知識不斷更新,數學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層出不窮。教師應及時了解數學知識的變化,增強教育教學的適用性和實效性,在課堂上不斷更新、補充相關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完善他們知識結構,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2.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把被動轉為主動。
由于事物的意義并非完全獨立于我們而存在,而是源于我們的建構,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此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觀點不同觀點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采用“小組討論”和“小組合作學習”兩種方式。
“小組討論”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所學的內容有著強化記憶、深化理解、啟迪思維的作用。在講授九年級數學上冊第二章《游戲公平嗎》這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小明和小麗周末都很想去看電影,但只有一張電影票,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對雙方公平的方案來決定誰去看電影。討論的結果自然是五花八門的,有小組回答說:用拋硬幣的方法;有小組回答說:用轉轉盤的方法;有小組回答說:用擲骰子方法……表面上看,似乎這個“小組討論”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但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使觀點或想法得到同學及老師的肯定,不再感到學習是壓力、是負擔。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課堂充滿激情和自由;通過小組合作,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快樂,增強了自信。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中國教育有個薄弱環節,缺乏對學生的團隊精神培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而“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相似三角形”時,我校教師自己結合學習內容,補充了實踐活動課《測量旗桿的高度》。實踐活動課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測量旗桿(或路燈桿)的高度,得到數據后填寫在教科書的圖中,然后對圖中的數據進行計算,從而得到旗桿(或路燈桿)的高度。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拘于一種形式得到結果,再從比較中體會到小組合作的好處,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通過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與評價可以通過合理分組,在小組成員間產生積極的相互促進作用,形成合作,達到知識互補。同時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和自我實踐的機會,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信息上的拓寬、知識上的增長和能力上的提高。
3.創設問題情境,通過生活化的語言,便于學生掌握抽象的知識。
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建構主義提倡情境性教學,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和事例,便于學生掌握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筆者把這個題目分解成四個便于學生理解的問題:
(1)根據已知條件,你能寫出h關于t的函數解析式嗎?
(2)你能畫出大致圖像嗎?
(3)如何求球從彈起到回到地面所需要的時間?
(4)如何求經多少時間球的高度達到3.75m?
4.利用真實例子,明辨錯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經具有的這些知識經驗,而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這些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教學不是簡單地由教師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訴學生,不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呈現,而是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學生的意見,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選擇真實性的學習內容,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并指導學生的探索。為此我們可以在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提供真實的案例,從實際出發,使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深入。
三、結語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由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邏輯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1-33.
[2]張建偉,陳琦.簡論建構性學習和教學[J].教育研究,1999(5):56-60.
[3]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1999(1):35-39.
[4]陸小平.在過程中引發學生數學思考[J].教學月刊,2014(6):9-11.
[5]顧廣林.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反饋與調控策略[J].教學月刊,2014(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