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雨涵
摘 要: 作文教學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這既有意識、策略上的原因,又有教學環節設計的問題。提高作文課堂互動的實效性,雖方法眾多,但歸根結底是學生的“動”要落在實處,教師的“動”要有啟發性、要少而精。
關鍵詞: 作文課堂 課堂互動 實效
近日讀了一篇有關“實效教學理論”的文章,感觸極深。所謂“實效”,主要是通過教師在某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率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生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既然如此,作文課堂互動中,如何做才能具有實效性?
一、汲取營養,激發興趣
把課內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借助典范的課文,指導學生從閱讀中吸取精神營養,從閱讀中學習好的思想品質、學習優秀的人格品質,從閱讀中提高文學、文化素養。在長期堅持不懈的閱讀中,學生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知水平,積累了寫作素材,培養了駕馭語言的能力和創新寫作的技巧。
鼓勵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課內外閱讀的結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作文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每周利用固定時間到閱覽室閱覽,每周必上一節閱讀課,廣泛交流閱讀,鼓勵學生訂閱《讀者》、《個性化作文》、《中學生讀寫》、《創新作文》等優秀報刊,從課外閱讀中吸取營養,積累寫作素材,認識寫作規律,提高寫作能力。
二、挖掘源泉,充滿活力
“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的外延等于語文學習的外延,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作文創作同樣離不開積累。因此,我們提倡并指導學生不僅在閱讀中積累,更在生活中積累。在課內外閱讀中,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摘抄優美的詞句或段落,每天背一首古詩詞,每天摘錄一則名言警句,每天寫一則隨筆(字數不限),不斷豐富“內存”,做到讀中思寫,以讀促寫。
生活是一個萬花筒,其中有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素材,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我們把作文教學緊密地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指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進而反映生活、表達生活,大到伊拉克戰爭,美國總統競選,電影,電視,歌星,影星,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小到下崗,就業,鄰里糾紛,等等,都一一關注,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大事,小事,悲喜事,盡為我用,讓“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提倡學生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提倡寫真實的生活,提倡寫生活中的真情。這一點,從學生作文的字里行間,就能夠看到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影子,聆聽到作者內心深處的巨大回聲。在閱讀中積累,在生活中積累,使學生寫出的文章豐富多彩。
三、準備有效,目標明確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實效的作文課堂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課教師講多少內容,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四、訓練有序,各個擊破
作文課堂互動的實效性,要求每次的作文寫有目標,評有依據,改有方向。實施全方位把關,面向全體,有利于調動學生寫作文、改作文的積極性。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發揮,由害怕寫作文到樂于寫作文;由“空洞無物”到“靈性四射”;作文題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語信手拈來。但是,這絕非一節課所能達到的,需要各個擊破。
主題方面:指導學生從主題這一角度進行創新,就是要提出新穎、深刻的觀點或者運用逆向思維求異,“力求有創意地表達”文章的主題。
題材方面:題材是文章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走紅”的話題作文內容相關性的要求,就為學生選擇素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選擇余地,它可以讓學生靈活地選用自己熟悉并能更好把握的材料進行寫作。
語言形式方面:要求學生運用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使文章記敘生動、描寫細致貼切,富有文采,創作出神采飛揚的作品。
文體形式方面: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寫,如小說,寓言,童話故事,劇本,書信,日記,采訪錄,等等,或說明,或議論,打破傳統限制,別具一格。
結構形式方面:指導學生敢于打破傳統作文中的固有模式,根據表達思想的需要找一種合適的結構安排文章,如片段式、小標題式、排比段式等,結構形式的創新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更自由、更靈活的表達方式。
五、延伸課堂,收獲成功
學生通過閱讀、記筆記、寫日記、辦手抄報、作文園地等,寫作能力日漸提高,并養成了隨手記筆記、隨時寫日記的好習慣,為更好地進行個性化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僅在本年級中脫穎而出,在校內的各項比賽中也紛紛獲獎。
教師對寫得好的夸一夸,對不敢寫的拉一拉,對寫不好的幫一幫,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中,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從而期待下一次的成功,漸漸形成寫作興趣。
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學生的能力是無窮的,一旦讓它釋放出來,會給我們一次次驚喜。
我們還要讓作文向其他學科更好地延伸,讓作文與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與藝術學科相融合,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我們應不斷建立完善的作文多元化評價體系,真正讓學生愛寫、樂寫、會寫,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作文是最具個性特征的精神勞動,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夯實基礎的一項重要教學活動。為什么現在的作文教學始終走不出“高耗低效”的怪圈?為什么學生對作文始終懷有畏懼的心理?這固然與現在的教學認識、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有關,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往往忽視了對學生作文興趣的激發和對其作文能力的培養。只有真正從教學細節抓起,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