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榮
摘 要: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從而把枯燥的講授過程變為動態的主動獲取過程,使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現思維的過程,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習活動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
關鍵詞: 做數學 發現 感悟 理解 解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現在的數學教學有一種提法叫做“做數學”,即把數學課堂傳授教學升華為一種“做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從而把枯燥的講授過程變為動態的主動獲取過程,使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現思維的過程,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習活動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解放學生的雙手,就要讓他們去做。”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課標精神?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使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充分滿足呢?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做數學”作了探究。
一、創設情境,做中發現
小學生好動,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對他們來說,動手是一種樂趣。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生動活潑的動作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沒有按常規在臺上演示,讓學生在臺下觀看推想得出結論的做法,而是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樣大小的瓷磚鋪成的平行四邊形地和長方形地(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長方形的長、寬相等),懶羊羊和慢羊羊剛剛掃完地,正為誰掃的面積大,誰得的報酬多爭吵?你能幫幫它們嗎?然后讓學生觀察、比較、猜測,為懶羊羊和慢羊羊釋疑解難。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學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的關系,十分順利地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把抽象的知識學習設計成動手操作的具體活動,有趣易理解,學生獲得的數學體驗更是無比深刻。在整個教學中孩子們始終是饒有興趣地操作活動,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
二、自主探究,做中感悟
“實踐出真知”這個淺顯易懂的哲理告訴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在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獲得。
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讓學生自己用長方形的紙折,利用分一分、畫一畫等動手操作活動激發學生興趣,發現同樣是表示長方形紙的4分之1卻有大有小。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主動探索、體會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并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又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時,如果單純讓學生看書、聽講或看教師演示,則不利于知識的內化。只有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取知識。而應該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紙盒觀察它們的特征,通過觸摸、展開、重組等實踐活動,有序地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其特征,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較全面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感悟到點、線、面、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二維空間觀念發展到三維空間觀念。
三、交流完善,做中解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是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具體思維的有機結合,相對于其他一些學科而言,顯得單調、枯燥。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動手制作長方體》是學完長方體正方體特點之后的一節實踐課,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特點的認識,我決定增加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小組交流并親自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要求:用硬紙板作一個棱長6厘米的正方體,再做一個長、寬、高分別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長方體。我準備好了色卡紙、膠帶、剪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制作,大家都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節手工課。看每個小組的成員,畫的畫、量的量、剪的剪、粘的粘,一會兒工夫,正方體就做好了。接下來要進入長方體的制作,這下難住了不少同學。如何剪這六個面,我進行了點撥:“首先,根據長寬高的長度,腦中出現一個這樣的長方體,然后想清每個面的位置,每個面的長寬。”在我的指點下,有些小組進入了思考狀態,在經過討論交流后,不一會兒都進入了有條不紊的制作程序中,六個面剪出來了,把它們粘貼在一起,制作成功。
真正落實學生的制作,這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在后面求長方體的表面積處,學生順利理解表面積的意義、做法及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越發顯露出其功力。
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的墻壁上寫有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動手操作,實踐探索,親自參與是何等的重要。在教學中就要重視學生的操作,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通過看一看、剪一剪、分一分、拼一拼、擺一擺等操作環節,使學生在做中積累、做中思考,在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中發現、感悟、理解、解決,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真正實現由“學”數學到“做”數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古語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做”讓數學課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