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芬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本 家作本 糾錯本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114-01
課改十多年來,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發生了顯著改變,如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以凸顯,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課堂評價多元化,作業形式豐富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出了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接受性學習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自主性學習方式。練習是把學習的知識內化到認知結構中的重要途徑,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活動方式。為了強化練習,提高練習效果,筆者特別設計了三種練習本:課堂本、家作本、糾錯本,通過科學使用這“三本”,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利用“課堂本”全面把脈
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參與度是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性因素。有時課堂中會出現面對教師的提問,只有少部分學生參與進來,甚至只是個別被問到的學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的現象。為了擴大學生思考的參與面,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筆者給每位學生準備了一本“課堂本”,讓他們在“課堂本”中獨立解決相關的問題,教師則從中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全面把脈學生的即時學情,從而調整教學進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聯想到有些學生在學習幾何圖形的面積與周長時容易混淆,筆者讓所有學生在“課堂本”中畫出一個長方形,寫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量出長和寬,列式計算。筆者沒有采用點名回答的方式讓學生說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而是通過全員參與練習,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從而快速有效地對學生的已有基礎全面把脈。在組織學生通過大膽猜想、操作驗證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后,筆者組織學生做練習鞏固。練習的形式仍然利用“課堂本”,采取全體參與的形式,讓學生在各自的“課堂本”中獨立解答相關題目。這樣無需把學生都懂的知識大聲重復,而是把檢查變為知識的積極應用,真正促使每位學生都投入到學習思考中,這樣就能夠真正觀察、發現“潛力生”的真實學情。
二、啟用“家作本”個別診斷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但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短暫而寶貴,教師在向40分鐘要質量的同時還應該將學習延伸至課外,合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學習。為了有效提高課外學習的效率,筆者啟用了“家作本”。
“家作本”即家庭作業本,它的作用是對當天或近期的學習內容進行鞏固性練習,以幫助學生鞏固當天所學習的重點內容或消化解決少數遺留問題。家庭作業要做到內容少而精,形式活而優,并且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情分層布置,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診斷。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筆者發現自己在課堂上還不能對學生的學情作出有效診斷,因此,就給學生布置了如下家庭作業:①任意畫出一個三角形,量出每個角的度數,計算出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②三角形中可以有兩個直角或兩個鈍角嗎?為什么?③看圖求出未知角的度數;④用兩塊同樣大小的三角板拼成一個大的三角形,畫出圖形并算出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⑤用兩塊同樣大小的三角板拼成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筆者第二天檢查時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盡管有少數學生對第5題的解答方法欠妥,有的學生是通過測量每個角的度數然后相加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較少有人想到將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用180°×2=360°。在講解時,筆者有針對地結合該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講解,并進行個別診斷,使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180°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巧用“糾錯本”自我完善
“糾錯本”就是讓學生將平時學習中產生錯誤的一些習題搜集整理并及時糾正錯誤,讓學生有的放矢地解決自身存在弱點問題。通過“糾錯本”達到自我管理,在一段時間后或者在學習結束前的復習中對糾錯本中的錯題重新審視,有效彌補知識漏洞,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垂線與平行線》后,在單元檢測前,筆者組織了一次單元復習,讓學生利用“糾錯本”自主整理復習。學生根據自己在糾錯本總結學習本單元時出現的錯誤,回顧反思本單元學習的內容,對練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自我分析,重新解決問題。學生通過“糾錯本”中記錄的情況,對畫角、畫平行線、畫垂線等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明確了目的性和針對性,有效完成了知識的自我構建,從而在單元檢測中不再犯曾經出現的錯誤,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本”“家作本”“糾錯本”是數學學習的得力助手,讓我們注重并積極使用好這“三本”,讓課堂教學更有效、更高效。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