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物游戲”;突破;
除法;難點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8—0105—01
“分物游戲”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除法。除法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要突破這一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的具體意義。教材非常重視數學活動對學生理解除法概念的支持作用,所以在“分物游戲”中,由簡到難安排了“分桃子”、“分蘿卜”和“分骨頭”三個活動。筆者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活動,經歷把小數目實物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積累平均分物的經驗,有效突破了學習除法的難點。由于準備比較充分,教學過程比較順利,較好地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是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仍然有許多地方值得筆者進一步改進。
一、 創設形象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于執教對象是農村的學生,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破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對筆者是一個挑戰。考慮到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筆者用“小熊請客”的故事導入課題,拉近了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拋出“小熊該怎樣分配這4個桃子,讓兩只小猴都滿意呢?”這一問題來激發學生思維,自然地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一樣多就是平均分。并通過小熊請客分食物的情境,將接下來進行的三個分物活動串聯成了一個完整的童話故事。由于情境設計恰當,使得教學過程充滿童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扶放結合,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在進行“分蘿卜”和“分骨頭”這兩個活動時,筆者讓學生拿出小圓片來代替小兔、小狗,小木棒代替蘿卜和骨頭,讓學生分一分。筆者大膽放手,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究學習,學生通過“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的活動,再次鞏固并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筆者又引導學生對他們的多種分法進行比較,初步滲透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學生們經歷和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加深了對“平均分”的體驗和感悟。
三、 巧妙設置問題任務,促使學生交流學習
在“分骨頭”這一數學活動中,筆者試著讓學生用圖示或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要求同桌兩人合作,用圖示記錄下對方平均分的過程,并且用語言向對方描述自己記錄的結果。筆者的這一要求促使學生在介紹自己畫出的分物過程的同時,也要能看懂別人畫的分物過程,使得合作交流真正落到實處。
四、 問題預設充分,促進精彩生成
在完成拓展練習“把18個橘子平均分,有幾種分法?”時,雖然教材只要求掌握平均分成2份、3份、6份、9份這四種情況,但由于在課堂中對“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初步滲透,學生們竟然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精彩地擺出了平均分成1份,每份有18個橘子和平均分成18份,每份有1個橘子的分法。這一精彩生成,讓學生初步感受了當總數一定時,份數和每份數的關系。
五、營造言論氛圍,激發表達欲望
這節課要求學生在交流分享時,不僅要介紹自己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還要用語言描述同伴的分物過程和結果,這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雖然在課堂上筆者堅持了“能讓學生說的老師不說,學生能說清楚的老師絕不插言”的原則,但是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發展的不平衡,還有一部分學生想說而不敢說、不會說。筆者意識到,要讓每個學生都敢說、會說,除了需要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自由、積極的言論氛圍外,還應該使每個學生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下有一種安全歸屬感,從內心深處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除此之外,還要教給學生說的方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