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夢媛

【摘要】少數民族的主觀幸福感能夠反映少數民族對社會的認同度以及民族融合的程度,也體現民族凝聚力的強弱關系,這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問題。本研究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主觀幸福感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要從健康,心理因素等幾方面的主客觀因素給與關注才能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主觀幸福感;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008-03
一、問題的提出
主觀幸福感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它是反映國民社會認同度的重要指標,是一個社會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我國一貫堅持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的民族繁榮政策,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醫療、民族干部隊伍、社會福利、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努力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依賴于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做出客觀評價。而這些評價就是少數民族的主觀幸福感。少數民族的主觀幸福感能夠反映少數民族對社會的認同度以及民族融合的程度,也體現民族凝聚力的強弱關系,這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問題。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在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情感,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漠然視之和低估。在這一背景下探究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是有必要的。
二、文獻回顧
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問題,早在幾千年前從古希臘圣哲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引起了思想家的興趣,只是在20世紀中期,才使用系統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逐漸滲透到心理科學,幸福感研究溫度驟升。Dierner(2000)指出:雖然人民已經對幸福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了相當的了解,但幸福主題本身仍然存在眾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者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民族(或種族)幸福感研究起步稍晚,經過40年發展,已建立了民族幸福感的跨學科計量評價體系。其中,主要民族比少數民族更幸福是多數研究的結論。如在美國,研究指出白人比黑人等少數民族更幸福。在以色列的研究指出,受宗教差異影響,猶太人比阿拉伯人更幸福。究其原因,主要民族對社會文化和生活價值觀直接起主導作用,并且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占有優勢。相反,少數民族在社會環境中依附于主要民族,其社會地位和自我評價都很難和主要民族媲美。然而,主要民族更幸福并非絕對,某一少數民族比主要民族更幸福仍可見相關文獻。例如,馬來西亞的研究者發現,受健康和婚姻狀態影響,華裔馬來西亞人比馬來亞族(主要民族)更幸福,印度裔馬來西亞人的幸福程度最低。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研究者對主觀幸福感的關注與研究比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究的范圍較窄和數量也較少。代表性的有林南1989年在天津、上海等地采用調查方法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問題,葉南客等1989年對上海老年居民生活質量進行調查。宋曉飛等2007年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一般,主觀幸福感水平高的老年人比例不到40%。邢占軍等在北京、沈陽、西安、杭州、廣州、昆明6個省會城市抽取了3710名被試,采用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結果發現:總體上來說,我國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主觀幸福感問題。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幸福感研究還是較少。本文采用CGSS全國性的樣本數據,運用本土化的測量工具(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分析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使人們對我國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三、數據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分析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聯合主持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項目(CGSS)2012年度調查數據。根據研究需要,選取了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地抽樣調查的結果,有針對性的選取測量幸福感的指標,通過篩選,有效樣本242個。
(二)指標選取
本文對幸福感的測量采用本土化的量表進行測量,這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單個指標的測量。該量表是邢占軍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簡本,該簡本與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具有大致相同的結構和測量功能,項目數量大大減少,各個分量表所包含的題目數量一致,并且適用于大規模社會調查。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包含20個項目,10個維度。
(三)數據分析方法
本文以個人作為分析單位,運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調查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并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四、結果與分析
為綜合反映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水平,本文采取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法對農村居民主觀幸福感的20個指標進行了整理與簡化。
(一)構建因子變量
首先要確定即將要分析的變量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本文分別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從表4-1中可以看到,樣本的Bartlett球度檢驗統計量是960.230,檢驗的P值為0,表明在樣本中,20個變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關系,各變量的獨立性假設不成立,說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較好。樣本的KMO統計量為0.726(KOM的標準:0.7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構建因子變量。表2顯示,變量相關系數的矩陣的6大特征值分別為:3.626、2.414、1.565、1.376、1.135、1.094;其累計貢獻率為56.055,即他們可共同解釋原始變量變量準化方差的56%。說明指標體系的20項可以較好的被這6個因子解釋。表4-2給出了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從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前6個特征值大于1,因此,SPSS只提取了前6個因子。
(二)提高變量的可解釋性
采用Varimax法對載荷矩陣進行旋轉,表4-3是得到的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經過旋轉后,每個因子的含義更加明朗了。從表中可以看出:1.第一個因子與我很為自己的自評健康狀況感到苦惱,我經常感到自己身體某些部位特別不舒服,碰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很長時間我都打不起精神來,我常因一些小事而煩惱,我的運氣比別人差,這五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五個變量,因此,本研究把公因子命名為“健康因子”。2.第二個公因子與我從生活中悟出了許多道理,這使我變得更堅強、更有能力,我感到高興的是,這些年自己的看法變得越來越成熟,社會給人們提供的出路會越來越多,我設立的生活目標多數能夠給我鼓勁,而不是泄氣,我比較喜歡自己的個性這五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五個變量,因此,本研究把公因子命名為“自我成長和發展因子”。3.第三個公因子與我感到似乎大多數人都比我朋友多,與周圍人相比,我感到自己挺吃虧,我常常感到自己很難與他人建立友誼這三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三個變量,因此,本研究把公因子命名為“人際交往因子”。4.第四個公因子與與周圍的人相比,我很知足,我對家里的收入感到滿意這兩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兩個變量,因此,本研究把公因子命名為“知足充裕和平衡因子”。5.第五個公因子與我經常感到自己只是在混日子,我不清楚自己一生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義,和家人在一起,我感到特別愉快,這三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三個變量,因此,本研究把公因子命名為“目標價值因子”。6.第六個公因子與我對社會的發展感到很有信心,我有時感到很難與家人(包括父母、愛人、孩子等)溝通這兩個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這兩個變量,因此,本研究把公因子命名為“社會信心因子”。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轉法: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
a.旋轉在6次迭代后收斂。
五、結論
1.基于第1個因子變量(健康因子)可知,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主觀幸福度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健康狀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觀幸福感作為難以測量的主觀感受,居民的個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幸福度。
2.自我成長和發展因子,知足充裕和平衡因子以及目標價值因子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這反映了主觀幸福感與居民的自主意識,愉悅感等心理層面的積極的正性情感有關。
3.人際交往因子,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滿足我們社交上的心理需求。而且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使我們或得更多的會支持。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能夠或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的個體會有比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所以,對于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的民族關系,各少數民族間的團結友好的人際關系會促進居民的幸福感。
4.最后一個社會信心因子變量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這說明社會的國家層面的大的發展宏觀環境,也是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體驗。這也就是我國政府為什么要努力促增長,促發展,促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本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主觀幸福感進行分析,用6個因子來描述20個指標之間的聯系,以較少的幾個因子來反映原來資料的大部分統計信息。這樣的好處是能夠找到指標之間的聯系,也減少了工作量;但這樣做就不能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指標具體是如何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處,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夠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J].心理學動態, 2000,40(8).
[2]謝彥明,高淑桃.農村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分析—以云南325戶農村居民為例[A].陳文寬,傅新紅.2007年全國中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Diener E.Suh E.Lucas R.et al.Subject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4]邢占軍.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2,25(3).
[5]黃立清,邢占軍.國外有關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5(3).
[6]熊謀林,江立華.從民族幸福感看民族融合—基于CGSS數據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7).
[7]林南,盧漢龍.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的結果模型探討——關于上海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項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1989(4).
[8]宋曉飛,徐凌忠,王興洲.威海市農民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雜志,2007(6).
[9]葉南客,唐仲勛.老年生活初探[J].人口研究,1989,13(6).
[10]張文彤,董偉.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