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泉
摘要:在高職高專教育新理念的引導下,課程開發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方法是將課程內容與生產工作過程結合起來,在讓學生學習到理論知識的同時,又學會了知識應用和實踐操作。本文通過分析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方法在高職教育的應用,探索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的思路與設計路徑。
關鍵詞: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職業能力
一、工作過程導向高職課程開發概述
在傳統的高職教育理念中,主要是以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為主,而忽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如高職機械專業,如果單純的向學生講授書本的理論知識,大多數的高職學生在聽課中可能就會迷茫,甚至不知所云。因此,傳統的高職教育教學理論迫切需要改革,同時也相應的政策同時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會讓學生真正掌握專業技能。
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大力提倡的一種模式,通過將工作過程進行系統化分解,并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去學習職業的工作任務。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不僅了解的崗位的職業能力與技能,同時也收獲了這個崗位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
一個職業的完整的工作過程,包括工作輸入與工作輸出。工作輸入指的是在工作任務開展之前所需物資的準備工作;工作輸出指的是在當完成工作任務時要有成果,這個成果也可以具體的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服務。
工作過程的核心要素包括:勞動者、工作對象、工作工具、工作方法和工作產品。高職教師應注重充分利用工作過程中的要素去引領學生完成相關的工作任務。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中,應該將課程的培養目標從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轉向為學生掌握了多少技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應采用情景教學方法,以具體的企業具體情景聯系到具體的專業技能。如數控技術應用課程,其工作過程大體是:圖紙分析—毛坯選擇—工藝方案確定—加工方法選擇—工藝參數確定—數控加工程序編制—數控機床操作—零件檢測。
二、以工作過程導向高職課程應考慮的兩個因素:
(一)課程內容的選擇
高職教育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就業崗位為研究對象,設計與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
以高職機械專業為例,按照生產企業中機械專業相對的崗位群為出發點,研究這些崗位群的工作任務。這些工作任務依據生產工藝的不同再進行細分成不同的工作環節,最后再將這些任務串聯起來形成專業的工作過程能力培養,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
(二)課程內容的重構
課程內容的重構,就是要打破傳統課程內容的編排,而應按照企業相應的專業崗位群進行設計與編排,將課程內容與生產實踐的工作任務串聯起來。
這種做法可以讓高職教師以工作任務的過程為主線,開展授課。此時,工作任務作為課程的導向,工作任務中的環節發生變化,教師的課程授課內容也將要隨之而進行調整,以適應當前對工作任務能力的變化與要求。
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內容中,還要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與重視學生能力的開發與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做好課程內容的設計。
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找到課程內容的由實踐情景構成的過程邏輯,使學生學習課程的過程變成基本符合企業工作過程的過程。例如:數控機床操作,實際操作過程:準備啟動機床—夾緊工件—輸入數據—移動刀具—啟動機床—加工工件—測評工件(調整機床參數)—結束工作。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高職課程的能力目標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開發的能力目標,應以職業能力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綜合考量。
(一)培養學生同時具備專業的理論與專業的技能為目標。通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培養,打造學生強大的專業能力,具備學完課程就能夠獨立地技能操作,如機械專業的焊接、打磨、刨等。
(二)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學生們通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學習,雖然掌握了專業技能,但是我們還必須培養他們獨立操作過程中工作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學生們才能夠不斷地摸索,掌握更多的新技術與新方法,以不變應萬變,靈活運用知識與技能,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要求。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高職學生的就業崗位目標就是操作者,只要積極地不斷學習知識與技能,才不會被淘汰。
(三)培養學生綜合的職業素養為目標。高職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更多地要求他們的行為能力,如溝通能力、社會關系、團隊精神、道德品質等。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設計中應重視學生行為能力的培養,這是社會人的最基本能力,也是工作崗位必備的行為規范。
上述三種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將形成關鍵能力,它是一種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重新獲得職業技能和知識的能力,對勞動者未來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
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課程設計路徑
(一)企業調查與座談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課程設計時,首先應做好社會需求的調查。主要調查的內容是專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行業或企業對其職業資格的標準與要求、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等。
最好采取與企業專業或技術一線工作者進行座談,以確保課程設置中的關鍵工作任務、以及重點與難點的內容要求。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分析與總結,確保課程設計的合理性。
(二)確定工作任務與內容。在與企業座談時,充分了解企業生產與服務一線的崗位群以及崗位工作要求。將企業中的崗位群進行匯總,編制一套合理且通用的知識與技能體系表,將工作任務與工作規范對應起來。
(三)將工作任務目標進行細分為小任務。將課程內容按照分解的小任務進行單元化或模塊化講解與訓練,讓學生從掌握專項能力的小任務中了解工作大任務,循序漸進。
(四)確定課程的類型。按照崗位群工作任務的要求,確定應開設哪幾門課程,以及課程內容進行排序。
(五)設置相應的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中,應規定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課程內容及內容的重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實訓說明書、考核方式和考核標準等。
(六)編制教學計劃。以授課時間為依據,按照時間進行編排,對課程的教學任務進行安排,確定教學計劃的可行性。
(七)情景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中,最常采用的是情景教學法,這種方法是最接近生產或服務一線的工作場景。這樣可以使學生們能夠在學習中盡可能地貼近企業的實際要求。
因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將企業崗位的職業要求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科學的系統的工作任務教學體系。這種模式把典型的工作任務作為理論知識的傳授的載體,讓學生獲得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專業的技能,同時還培養的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欣.工作過程知識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10(07)
[2]蔣成新.高職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性課程構建[J].職教通訊,2011(01)
[3]路建彩.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與職業,2012(03)